忍不住對孩子們大喊大叫?這是路。四招教你停止咆哮
前幾日黑龍江4歲女童被家長暴力虐待至ICU的驚悚事件,讓所有人不可置信,同時為孩子而感到痛心。但大部分家長不知道的是,除了行為暴力,語言暴力也會嚴重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成長,而這件事幾乎每個家長都對孩子做過。
圖片源於網絡,侵則立刪
在網上看到這麼一張字條圖片,大致意思是一女子經常夜間以吼叫方式教育孩子,不僅影響到了周圍鄰居的日常生活,而且鄰居也擔心這位家長有虐童傾向便貼出了此警告。
這張字條讓廣大網友們發出了兩個完全不同的聲音,一種是跟鄰居一樣覺得這個媽媽不合格,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問題,而另一種則是為這個媽媽打抱不平,認為媽媽帶孩子不易,孩子調皮搗蛋、不聽話才導致媽媽變成了河東獅吼的。
如果可以好好説話,誰願意吼?
無論是生活中朋友還是網上,均有很多爸爸媽媽表示都曾經控制不住地對孩子怒吼過,有些甚至是經常性吼叫孩子。一起作業在線教育平台調查得出一個驚人的數據,調研結果顯示:全國將近90%的家長都曾經吼叫過孩子。一地雞毛的帶娃生活,總會讓原本温柔可愛的媽媽在某一瞬間被家中這個小小的人兒所擊敗:
A:一個問題説10遍都不聽,媽媽怒吼了;
B:每次慢慢跟孩子説,告訴他危險的事情不能做,他偏去做,當看到孩子受傷了又心疼,又着急,忍不住就吼了;
C:當孩子不聽話、不乖的時候,就會控制不住地發脾氣;
D:好好説、小聲説,都沒有聽,等吼了才去做;
除了上面的A、B、C、D,還有E、F、G等等抓狂、不受控制的媽媽大有人在。生活也真的沒有想象中那麼理想,尤其是媽媽:又要工作、又要帶孩子、還要做家務,如果再加上沒有人搭或外力協助的話,媽媽的情緒失控是儘早的事情。
吼,確實可以在當下見效,但是吼多了,孩子就麻木、無所謂了;經常吼孩子還有可能會讓孩子有“被吼”依賴症。雖然“吼”見效快,可是卻不能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作用,並且會給孩子帶來重大影響。
長期吼叫,對孩子的傷害比你想象的還要大
蒙台梭利博士説: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
首先,他會非常暴躁。今天他這樣被人吼,明天他也會吼別人,這也是在父母潛移默化中影響的,所以世人都説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
其次,他勢必會叛逆。孩子現在小沒有力量跟大人對抗,等有一天他長大了,他一定會跟你反抗。
除此之外,會導致他的性格自卑內向、膽小怕事。大人的強勢和暴躁會導致能量發揮不出來,於是他會封閉自己,內向和自卑也就在自然中會慢慢形成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但不要在情緒中解決問題,尤其是當爸爸媽媽的,千萬不要把發泄當作對孩子的管教,你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如果你也同意,請為愛“戒吼”!
沒有父母可以百分百做到不吼孩子,但是大部分父母通常吼完孩子就後悔了,而這也恰恰説明了你對孩子的愛遠超過了你對孩子的不滿。而我想説的是,我們不要用“沒有不吼孩子”的想法去安慰自己,而是為了孩子變得更好而去努力,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具體怎麼做,我總結了四招戒吼法,希望能夠對一些家長有所幫助。
第一招:在吼叫之前急剎車。比如今天回家,孩子又把家裏搞得亂七八糟的,而且天都黑了,還不吃飯到處跑,這時你馬上要抓狂了,想要抓住孩子狠狠罵一頓,這時候自己深呼吸,笑一笑,冷靜一下,或者先離開一會(可以先去吃飯等任何可以轉移自己目標的事情),等自己情緒緩和了、沒那麼衝動了後再去找孩子。
第二招:延遲表達。不要在自己有情緒的時候跟孩子溝通,要養成想想再説的習慣。千萬不要再用“我忍不住”自我催眠了,當你不斷暗示自己“我一定能忍住”,你會發現你真的可以忍住了,這也是減少情緒帶來不良後果的最簡單的方法。
第三招:放下你心中想“操控”孩子的心。父母總是習慣不斷對孩子説“你應該這麼做,而不是那樣做”、“你應該這麼説,而不是那麼説”、“你應該這麼想,而不是那麼想”,或許這是他們為人父母的權威。但是在孩子做錯的時候,最需要先放下的,就是“應該”這二個字,你越嚴厲“指正”他,他越想朝着逆方向行駛。
第四招:吼叫後的工作很重要。如果只是“遷怒”,一定要真誠地跟孩子道歉,讓孩子明白你並不是故意傷害他的;如果確實是孩子犯錯,你必須平靜地告訴他當時你為什麼那麼憤怒。比如“天已經那麼黑了,別的小朋友都吃完飯了,而你卻不吃飯還在外面跑來跑去,媽媽很擔心你餓着肚子跑,不利於身體的健康,所以媽媽才會那麼生氣的。”
美國哈佛醫學院泰徹教授研究發現:父母如果經常辱罵孩子,事後的安撫並不能讓傷害煙消雲散,並且語言暴力與虐待會一代傳給一代。生孩子、帶孩子、養育孩子,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他能夠更幸福和快樂,而經常吼叫會讓孩子心生膽怯、或想離你越來越遠。
聽過很有道理的一句話:孩子不是你的私人物品,他是一個單獨個體!所以應該像朋友一樣對待他,父母最好的狀態就是跟孩子一起成長,也是一個修繕自己的過程,父母的認知和格局的高度決定孩子能飛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