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和孩子説買不起,如果東西貴,媽媽應該這麼説
孩子在小的時候是沒有金錢觀的,他想要什麼就會直接説出來,而不會衡量東西的價值。但通常情況下,好的東西都貴,卻又能吸引孩子,所以當孩子向你提出他想要一個你無法消費的東西時,你會怎麼跟他説?
雖然生活中有很多聰明的做法,但是很多家長面對孩子過分的請求,還是會簡單粗暴地給他回三個字:“買不起!”可能這樣可以讓孩子立馬不再鬧,但殊不知這樣的行為會對孩子造成多大的傷害。
1,更加自卑
在孩子的眼裏,父母往往是無所不能的,尤其是對於上小學的孩子,他們剛對這個世界有了初步的觀念,爸爸媽媽在他們眼裏簡直就是神。你想一下,如果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心中的“信仰”轟然倒塌,那該是多大的傷害?
但偏偏很多家長,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和別人過度攀比,就會跟孩子説,“我們家很窮,別跟人家比。”但這樣真的會讓孩子不跟別人攀比嗎?不會,只會讓孩子有種比不過的感覺,而變得自卑。
因為孩子自己會在心裏樹立一個買不起,比不過,我跟別人不一樣的形象,之後便會感覺自己的“港灣”不能支持自己成長,變的自卑。
2,壓制自己的慾望
其實家長這樣説的本意是:這個太貴了,我們可以選擇其他的,但是孩子單純的理解就是我們買不起東西。所以很多懂事的孩子,就會因此壓抑自己的慾望,有想要的東西也不會跟家長説。
不敢買玩具,不敢報興趣班,不敢跟別的小朋友一起去旅行,這樣的童年真的快樂嗎?我想這並不是家長想要的結果。而不懂事的孩子,也會因此
變的
叛逆,用自己叛逆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心裏的不安,和自卑。
3,長大之後,沒有合理的理財觀
從小有“缺錢”思想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子,長大了很難有正常的消費觀,以及理財觀。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的理財觀就是“攢錢”“省錢”“不花錢”。
他們害怕買貴的東西,而且熱衷於撿漏,常常買回來一些華而不實的東西,看起來便宜,但質量不好,以後反而會花更多的錢。
那麼如果真的錢不夠了的話,我們該怎麼跟孩子説呢?
(1)跟孩子實話實説
這就要求和孩子聊起來,跟孩子説清楚:這個咱們可以買,但是要爸爸媽媽一個月不能買其他東西,寶寶也不可以買玩具零食,你可以看看別的,這樣就不會影響家裏的正常開銷。
而不是一句冷冰冰的,買不起,這樣好好跟孩子説話可以有利於孩子自己判斷,瞭解為什麼大人不給他買,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可以跟孩子説清楚,孩子要比我們想象中的聰明的多。
(2)給孩子固定零花錢
這種方法,即可以讓孩子理性消費,也可以鍛鍊孩子的理財能力。一開始是每個星期給孩子固定金額的零花錢,到後面是每個月,讓孩子有計劃的消費,這樣孩子有一個金錢的理念,自然不會要超出自己能力(更不會超出家長能力)的東西。
(3)讓孩子自己選擇
很多家長拒絕給孩子買東西,是因為所以感興趣的他全都想要,而加起來的金額也不是什麼小數目。如果是因為這個,家長大可讓孩子做出選擇,讓他買自己最想要的東西。
就比如孩子想要一個玩具,家長就可以説:每個星期只能買一個小玩具,寶寶可要想清楚了。這樣孩子就會認真思考,也會對自己精挑細選出的玩具,更加上心。
你在平時生活中如果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時,會怎麼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