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提倡寶寶3歲前與媽媽同睡?錯過“依戀期”,別怪娃不親近你
一旦錯過依戀建設期,寶寶便很難與母親親近,心理上總是隔着一道無形的牆。
執筆:明珠
定稿:蘇子後
最近和表姐聊天,她説寶寶和自己不親近,總是一有事兒就找奶奶,或許是給娃斷奶後,自己便外出工作,平時很少陪娃,三年以來,孩子整日和婆婆形影不離,這讓她不知如何是好。
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其實,很多寶媽都有類似的煩惱,將娃交給老人帶確實是省事不少,可是後來卻慢慢發現孩子跟自己越來越生疏,並且行為習慣、脾氣、性格等和老人很像,自己想要盡力彌補加改正,有點兒徒勞無功的感覺。
為什麼會這樣呢?0~3歲是幼兒成長的關鍵期,這一階段是建立情感依賴的黃金期,也就是説孩子跟誰相處的時間越多、跟誰睡的時間越久,心理上跟誰就更親近,對誰的行為習慣、性格特徵模仿得更多。
心理專家稱,0~3歲是孩子形成心理安全感的關鍵期。對於父母而言,如果條件允許,最好能留在孩子身邊,如果迫不得已要分離,最好也在孩子滿一歲以後。在此期間,如果孩子與父母雙方或者一方長期分離,都不利於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
多數孩子跟父母關係不親密,多是因為3歲前沒有獲得充足的安全感,沒有和父母建立親密的依戀關係。
相比於父親,0~3歲的孩子對母親的依賴感更強,十月懷胎的孕育艱辛,胎兒期的孩子就已經熟知母親的心跳、呼吸和聲音,出生後的哺乳期又長期嗅到母親的味道,跟母親的關係更為親密。
0~3歲的寶寶語言表達能力不強,相比於語言,親密行為對娃的影響更大,就拿睡覺來説,這一階段寶寶的睡眠時間較長,而睡覺時人體散發氣味最濃的階段,孩子能夠感知母親的温度和味道,保持持續的熱戀。
為此,寶寶3歲前和媽媽同睡非常重要,即使物質條件再好,周圍的人再寵娃,可是少了母親的陪伴,孩子依舊難以建立心理的安全感,一旦錯過依戀建設期,寶寶便很難與母親親近,心理上總是隔着一道無形的牆。
如今,礙於現實的壓力,多數寶媽不得不與孩子分離,將娃交由老人照顧,那麼寶寶3歲前長期和奶奶睡,與媽媽的區別在哪?
1、安全感不同
無論從身體上還是心理上,孩子從母親身上獲得安全感最為充足,從孕期開始,媽媽的子宮就給予寶寶滿滿的安全感,出生後,被媽媽擁抱、親吻、撫摸以及哺乳等等,都能讓娃感覺到安全,同睡更是建立情感依賴的最佳機會。
如果寶寶長期和老人同睡,心理安全感不足,可能比較敏感,表現為入睡困難、無緣無故地哭鬧,抗拒接觸陌生人等。
2、性格不一樣
孩子內心獲得的安全感是否充足,直接會影響性格養成,母嬰關係良好的孩子,心中更有底氣,性格樂觀、開朗、自信,人際交往能力更強,能更好地融入集體生活。
而母嬰關係不佳的孩子,可能內心孤獨,對外界保持時刻的警惕心,在人際交往中放不開自己,對他人缺乏信任,對父母缺少信賴。
3、身體健康度不同
一般來説,上了年紀的老人呼吸系統開始退化,身體機能降低,睡覺時呼入呼出的氧氣和二氧化碳更多,孩子被迫大量吸入廢氣,可能影響身體健康。
另外,有的老人睡覺會打呼嚕,聲音較大,影響到寶寶的睡眠質量,長期如此,不利於身體發育;並且,老人如果生病或者患有慢性疾病,可能傳染給抵抗力較差的寶寶。
理論上講,寶寶與老人同睡的現象多發生於職場媽媽身上,那麼長期無法陪伴孩子,如何建立依戀關係呢?
1、積極回應孩子
如果無法整日陪伴孩子,那麼就要利用好碎片化時間,多與寶寶互動、溝通,面對寶寶的擁抱、親吻、陪玩等親暱需求不要拒絕,當孩子哭泣時,耐心安慰,用温暖、積極的語言去回應娃。
2、及時告知孩子原因
如果職場媽媽需要離開時,一定要告訴孩子,自己何時回來,回家後,放下手頭一切事情和情,全心全意地陪伴孩子。需要注意的全天陪伴、照顧孩子的吃喝拉撒睡並不等於高質量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