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能發現很多二胎家庭中,老大都普遍更愛媽媽。
就拿我家來舉例,女兒之之就比弟弟要更貼心。每次她有好吃的零食或者是好玩的事情,都會第一時間想到我,並且讓我一起參與。跟老公吵架時,女兒也必然會更維護我。
連老公都有些吃味:“都説女兒是爸爸上輩子的小情人,你可倒好,十足的媽寶女。”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後面跟朋友閒聊發現,原來不止是我家如此,周圍有二胎的家庭,也多是老大更維護、更關心媽媽,這是為何呢?
“老大的日子,或許比我們想象中要慘”老大普遍存在“成就型性格”
美國心理學家羅納德.理查森在《超越原生家庭》中提過一個觀點:
多胎家庭中,第一個出生的子女往往有一些共同的特徵,他們會形成一種“成就型人格”。即努力在父母面前表現,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注和喜愛。
弟弟妹妹的出現,讓老大有了“競爭意識”,讓他認定:我只有做出一定的成績,才值得被愛。在他們看來,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只有當我有價值的時候,才來贏得關注。
老大的聽話懂事,大部分是“被迫”的
美國加州大學一項研究表明:九成父母會不自覺對某個孩子偏愛,剩下的一成只是不願意承認。
而在二胎家庭中,父母往往會更照顧家中的老二,“你是老大,要讓着弟弟(妹妹)”這句話更是成為父母們經常教育老大時的“口頭禪”。
本身擁有父母100%關愛的老大,如今要被弟弟(妹妹)分掉一半的愛,他們本身就會出現心理落差,如果父母還一直要求孩子謙讓,往往就會加重其內心的恐慌感和失衡感。
這種心態往往就會導致老大習慣性遷就和討好父母。特別是家裏的媽媽,更是成為了老大們“討好”的對象。
所以,在媽媽們看來,會覺得家裏的老大特別聽話懂事,殊不知這是孩子用“委屈自己”換來的。
看完上面這些,不知道父母有沒有感覺鼻酸。但實際生活中,老大的日子可能過得更慘,寥寥幾語,並不足以概括。
“老大模式”,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長期在不平等的愛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容易出現以下問題:
1、更容易出現“匱乏感”
《少年説》中有一個女孩叫叢新宇,她就是典型的在“老大模式”中成長起來的孩子。
叢新宇有個九歲的妹妹,自從妹妹出生,爸媽生活的重心就全放在妹妹身上,她幾乎看不到媽媽的身影,還會忘記放學接自己的約定。
在天台上,女孩帶着哭腔對着媽媽懇求,能不能分一點時間給自己。
結果台下的媽媽不僅沒正面回應,還企圖説服女兒理解自己:“妹妹還小,可能媽媽會關愛她更多一點。”
女兒哽咽着説:“我知道,我不奢求什麼,你們就分一點點給我好嗎?“
看着小女孩小心翼翼乞求的樣子,作為母親的我,內心異常複雜,她內心的委屈該有多嚴重呢。
在這種原生家庭中長大,孩子往往容易出現匱乏感,她們始終沒辦法安心下來,一生都在尋求關愛中度過,時刻都要像別人反覆確認我是否正在被愛着。
2、社交關係受到阻礙
心理學家羅納德.理查森提到:“雖然老大容易取得成就,在人際方面卻很糟糕,因為他們把惡劣的同胞競爭移情到人際關係上。”
老大模式,讓孩子們活在“競爭”中,她們總是特別害怕自己的愛被分走,所以會對朋友的要求會更高。
一旦發現對方接觸了新的小夥伴或者跟其他人走得近,她便會出現一種“背叛感”和“危機感”,試圖控制對方的生活。
這種窒息的相處模式,往往容易令朋友敬而遠之。
3、難以進入親密關係
我們有時候會發現,從小跟父母關係不親近的孩子,他們以後的戀愛和婚姻往往容易受到影響。
因為這類小孩從小沒和父母之間建立起依戀關係,這是他們安全感和自信心的來源。
老大模式中成長起來的小孩,他們和父母之間若即若離,以至於他們在進入親密關係之後,也會忍不住反覆試探和猜忌,擔心得不到對方全部的愛。
更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選擇的伴侶同樣是家裏的老大,那麼雙方容易因為爭奪關係的主導權而發生矛盾,彼此都不願意讓步,導致感情也慢慢消磨殆盡。
老大其實更需要父母的偏愛上述提了這麼多,就是想讓父母能夠多多關注老大的成長,他們或許更需要得到父母的偏愛。
關於這一點,想到之前聽説過的孫儷一家的故事。
她在生了二胎以後,也始終給老大更多的關注。不僅把妹妹的命名權交給老大,還在妹妹的百日宴上,也寫上哥哥的名字,給兩個孩子一起慶祝。
這種做法,往往能給足老大安全感,讓他們明白:即使有了弟弟和妹妹,爸媽對你的關愛也不會因此減少,所以你大可坦然生活。
而處理好老大危機,其實更有利於手足關係的友好建立,親子關係也會更加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