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爸媽的話越來越少了?因為父母做錯了3件事,你中招了嗎?

孩子年紀小時大多都是愛跟爸爸媽媽説話的,因為在他小小的世界裏,家人就是最親近的朋友。而年紀越大,社交越廣,似乎和爸爸媽媽的話就越來越少了。

也許在孩子學齡前,這個問題並不是很突出,但“傾聽”這門功課,卻是家長需要提早學習的。

因為很多孩子,都是在家長無意間的錯誤做法下,失去了傾訴的熱情。

孩子和爸媽的話越來越少了?因為父母做錯了3件事,你中招了嗎?

一、過於主動的揣測小寶寶的想法,讓孩子覺得沒講話的必要

在和朋友們的聊天中,發現很多開口講話晚的孩子,家裏都有一個事無鉅細,妥帖照顧的老人家。

不需要説自己想要什麼,一個動作,一聲嗯啊,家長就能猜到想喝水呢,還是想要玩具。於是有些原本身體上早就做好説話準備的孩子,慢慢養成了不愛説話的習慣,長大後當意圖不能被正確猜到後,會着急會煩躁,卻不太習慣去表達自己。

所以,在小寶寶面前,不要過於善解人意,要儘量給孩子説的機會,讓他們知道一些訴求要在説出來後才能被滿足,那樣比較有利於養成和家長有效溝通的習慣。

孩子和爸媽的話越來越少了?因為父母做錯了3件事,你中招了嗎?

二、傾聽的過程心不在焉,或是經常打斷,都會讓孩子感到氣餒。

常常幫助孩子回顧一整天發生的事情,或是詢問幼兒園和入學的孩子在學校發生的事情,不僅可以鍛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更是有助於瞭解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心理活動,是對親子關係的有效提升。

但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家長認真傾聽的基礎上的。此時説多少句“在聽”,都比不上在孩子的陳述過程中,表現出的認真和回應來的真實。

另外,孩子的表達往往欠缺邏輯,説着説着就跑了題。這時需要家長適當的引導,而不是否定性的打斷。

與人交談的時候,咱們一定是不喜歡被漠視、敷衍或打斷的,哪怕自己表達的並不完美,也希望能得到重視認真的聆聽。

孩子和爸媽的話越來越少了?因為父母做錯了3件事,你中招了嗎?

三、聽後不回應,或是不當個事兒,都會讓孩子有碰壁感

大部分孩子遇到困難或是情緒障礙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傾訴對象都是爸爸媽媽。

但如若爸爸媽媽不能真正做到像朋友一樣體諒以及積極參與到解決難題的過程中來,就會讓孩子覺得很受挫。

然而問題的關鍵是,很多家長雖然口口聲聲想要和孩子做朋友,但卻不自覺的認為孩子就是孩子,孩子能有什麼大事兒。

家長的無視,讓孩子感到碰壁後,就好像小火苗被潑下一盆水一樣,熱情熄滅真是分分鐘的事。

尊重孩子是和我們一樣的獨立個體,重視他們的情緒,不要覺得他們小,什麼都不懂就可以隨隨便便的戲謔。真誠以待,這個道理對於孩子也一樣適用。

孩子和爸媽的話越來越少了?因為父母做錯了3件事,你中招了嗎?

怎麼説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會説,其中的技巧掌握的得當,才更利於建立良好的亦師亦友的親子關係。

什麼時候都不算早,什麼時候都不會晚,優質有效的溝通,就從現在開始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16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和爸媽的話越來越少了?因為父母做錯了3件事,你中招了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