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完全不必要擔憂孩子將來會成為平凡的普通人

父母完全不必要擔憂孩子將來會成為平凡的普通人

朋友的孩子今年剛剛小升初,但他一下子覺得好像有了某種壓力和恐懼。關於孩子去哪兒讀初中的問題,似乎成了他們家最大的事情。與他的孩子成績差不多,甚至沒有他的孩子成績好的娃,都選擇了到外面去讀書,他的孩子該怎麼辦?這讓他們全家寢食難安。看到好多同學都出去上學,孩子也特別想出去,但就她的成績而言,好學校去不了,只能選擇二流或三流的學校,可他們全家又不甘心,這真是一件讓人苦惱的事。我給他的意見很朦朧:“不要盲目攀比,尊重孩子的實際,尊重家庭實際,尊重教育實際,尊重你們家長自己內心實際,簡單樸素的教育就是好教育,去哪裏上初中不一定有那麼的重要。”

期末考試,兒子的語文考了86.5分,他見到我後表情很不自然,我要看他的通知單,他有些不情願。很顯然,只有沒考好才有這樣的表現。

86分和96分有多大的區別呢?其實,我的眼裏,86分是一個正常的成績。説實話,孩子的小學階段,我也關注成績,但價值取向和原則是:“關注成績,但不唯成績。”孩子小學階段的學習,我主張紮實和厚實,紮實是針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與運用而言(如:積累、運算、表達、遷移等),厚實是針對知識面,知識視野,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和各種習慣而言。至於小學階段的成績,我覺得正常就行。保持在中等偏上,不波動,不大跌就好。相比而言,孩子的小學階段,我更關注他是否能儲備潛能,擁有健康的心靈,強健的體魄和良好意志品質。是否能養成較好的學習習慣,能有自己的情趣愛好,閲讀面廣,知識視野開闊,有求知興趣,有學習能力。我知道,這個祈願和訴求很高,很難真正實現。但就一個家長的教育價值取向而言,我認為是正確的,所以不會因為艱難而去改變自己的教育初衷。

父母完全不必要擔憂孩子將來會成為平凡的普通人

我相信,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擁有強健的體魄,健康的心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堅強、自信、樂觀、上進、勤奮;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善良的人,能做正確的事情,將來能擁有一個幸福的人生。這應該是所有家長最根本,最基礎,最樸實的教育需求。其他的教育訴求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如:成績好,上名校等等。但事實上,這些最基本,最樸實的教育需求,卻被功利化的教育和蒼白的教育價值觀所扭曲。

平心而論,我們的孩子健康嗎?體格健康,還是心理健康?有人説:“在中國,許多家庭的孩子是‘瓷瓶’,能看,但不能碰,太脆弱,一碰就碎。”這個評價準確不準確?我看至少不過分。而這種“瓷瓶孩”現象,不僅僅指的是身體素質,更重要的還有心理健康。從上世紀80年代曾備受關注的“豆芽菜”現象,到現如今的“瓷瓶孩”現象,我們到底在追求什麼樣的教育呢?

有網友説:“試想,如果一個孩子缺少對生命的認知,一遇到挫折就產生輕生的念頭;沒有夢想的能力,自己將來想做什麼都不知道;不懂得保護自己,做了博士生依然被農民拐賣;無法與別人共享,腰纏萬貫卻不快樂,那麼,即使這個孩子門門功課考第一,又能怎麼樣?”很顯然,這位網友的所談的,其實就是教育價值迴歸本初的觀點。

父母完全不必要擔憂孩子將來會成為平凡的普通人

有人説:“現在有不少孩子有學歷沒知識,有個頭沒體質。”這個説法是不是事實呢?看一看我們身邊的小孩,戴眼鏡的年齡在不斷的提前,比例在不斷的上升,身體素質在不斷下降;抗壓能力極其脆弱,只能接受成功,不能接受挫折和失敗,稍不如意就會有極端行為;不會和別人溝通,自私霸道,冷酷,冷漠,奢侈浪費,貪圖享樂,生活能力,自理能力極差。不少孩子知識面很廣,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但卻丟失了真正的文化和信仰;不少孩子參加了一個又一個藝術培訓班,但卻缺乏對美和藝術的鑑賞力、洞察力和領悟力。

有知識沒文化的現象比比皆是。我市一知名小學的老師感慨:“前來應聘教師崗位的大學生,面對滿分50的語文考卷,最高的才42分,失分最多的竟然是字詞的讀音與書寫,是古詩詞填空。像璀璨一詞,29位應聘者,沒有一位寫正確的;採擷的擷字,沒有一位標音是正確的;“王師北定中原日,”,下句的填空只有6位老師正確,而大多數不會寫“祭”字,有的竟然寫成“鐵馬冰河入夢來”“不破樓蘭終不還”……,面對這樣的試卷,我真的很無語。特別是作文,對於一位剛剛畢業又是學習中文的孩子來説,“那一天,我們去”是多麼富有詩情畫意的一篇文章啊!可惜的是……..”

父母完全不必要擔憂孩子將來會成為平凡的普通人

我完全能夠理解一個考官,一個忠實於教育的優秀教師,面對這樣一羣應聘者的無奈心情。但這其實不僅僅只是一個學歷和學識不匹配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教育價值取向的問題。我相信,當初這些孩子去上大學,選擇的學校和專業很多都不是自己的初衷。很多孩子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選擇那所大學,要上那個專業,之所以去上那些二流或三流的大學,只是因為自己的成績不佳,迫於就業和父母的壓力不得已而為之。有許多孩子進入大學,其實,並不是奔着知識和能力而去的,而只是為了獲得一張能通向職場的門票。在當下的教育環境中,在我們絕大部分家庭中,這種教育價值取向是很普遍的,而且還會演化和異化。

絕大多數家長的教育價值取向是單一化的,讓孩子從兩三歲起就背唐詩宋詞,四五歲時學習英語,學跳舞,學繪畫,學鋼琴….,上小學後,就開始參加各種輔導班,請家教。上了初中、高中那就更得要盯死看牢,不惜代價了,甚至是請假、辭職去全職陪讀,成績是唯一的評判標準,一定要考取名校,將來上名牌大學。似乎只有這樣,父母的教育才算成功,孩子才算成才。正是因為有這種功利化的教育導向,有這種盲目單一的教育價值追求,才出現了今天我們的教育困惑、焦慮和無奈。

父母完全不必要擔憂孩子將來會成為平凡的普通人

評説中國教育的成與敗,這個話題太大,我沒有那樣的能力,對此也不感興趣。但就一個普通的家長,我覺得自己應該念好自己家教的經。我不追求什麼高大上的外在教育形式,也沒有能力和別人攀比。我也知道自己給不了孩子那些奢侈教育消費。做一個善良、勤奮、質樸的父母,建立一個學習型家庭,陪伴孩子一起成長。給孩子創造和提供一些機會,建造一個平台,讓他擁有強健體魄,樂觀積極的心靈,能明辨是非,樂於學習,善於學習,有終身學習的能力,能守住做人做事的底線,成為一個幸福的普通人,我就覺得自己的教育是成功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33 字。

轉載請註明: 父母完全不必要擔憂孩子將來會成為平凡的普通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