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黃,可以食用,藥聖李時珍説:蒲,叢生於水邊,似莞草,但葉子狹小,有脊而軟,二三月採嫩根,水煮醃製,過一個晚上就能吃了,或曬乾磨粉,做成餅,葉子可以做成扇子,席子!
在唐朝的時候,一些文人雅士把吃花看做是一種高雅的生活享受,留下了許多類似秀色可餐的佳話。
一開始喝就是用蒲黃,松花,葵花,杏花,共蒸製成美酒,並做詩歌頌。
詩曰:一斤松花不可少,八兩蒲黃切莫炒。槐花杏花各五錢,兩斤白蜜一起搗。吃也好,浴也好,紅白容顏直到老!
這首詩歌道出了食用花可養生的秘密。
蒲黃蒸酒在古代受到很多名家的推崇,白居易也有一首描寫蒲黃酒的詩,“青娥遞舞應爭妙,紫筍齊嘗各鬥新。自嘆花前北窗下,蒲黃酒對病眠人!”
由此可見古人對蒲黃的喜愛!
蒲黃為香蒲科草本植物水燭香蒲、東方香蒲或同屬植物的乾燥花粉。蒲黃之花粉為黃褐色之粉末。
夏季端午節前後花將開放時採收蒲棒上部的黃色雄性花穗,曬乾後碾軋,篩取細粉。
藥材以顏色鮮黃、光滑、純淨者為佳。
蒲黃入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
蒲黃味甘,性平,歸肝、心經,有止血、化瘀、通淋之功能。
用於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傷出血、經閉痛經、脱腹刺痛、跌僕腫痛、血淋澀痛。
蒲黃的常用量為5—10g,用於湯劑時需包煎。研末沖服,每次3g。止血多炒用,散瘀止血多生用。孕婦應慎用。
蒲黃甘緩不峻,性平而無寒熱之偏,既能止血,又能化瘀,對於出血證,無論屬寒屬熱,均可隨證配伍應用。
蒲黃的止血、活血作用,早在《本經》即有記載,蒲黃能夠“止血,
蒲黃對凝血過程的作用,多認為是抑制血液凝固的過程,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用治出血證,既可單味沖服,亦可配伍其他止血藥;用治外傷出血,可單用外敷患處。
蒲黃能夠利尿通淋,早在《本經》即有記載,“主心腹膀胱寒熱,利小便”,又因其能夠止血,故可用治血淋、尿血等,與冬葵子、生地黃等同。
前列腺炎引起的小便澀痛、淋瀝不暢、小腹憋脹等,用
取其利尿作用,生蒲黃可用治泌尿繫結石,結石不能排出,有的是因為結石與黏膜附着緊密,甚至嵌入其中,或輸尿管明顯充血水腫,結石不能下移,故攻之不效。
一般系氣血凝滯瘀結為患,生蒲黃可能對輸尿管管壁的水腫炎症和粘連,有抑制或鬆解作用,再配合其他通淋排石藥物,如鬱金、金錢草等,可增強輸尿管蠕動,從而提高排石效果。
蒲黃能夠化瘀止痛,其活血化瘀之力並不強,但其止痛效果突出。
用治瘀滯胸痛、胃脘疼痛、產後瘀阻腹痛、痛經等,常與五靈脂同用,即失笑散,療效顯著。
《本草綱目》載本品能夠“涼血活血,止心腹諸痛。生則能行,熟則能止。與五靈脂同用,能治一切心腹諸痛”。
現代臨牀用蒲黃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等較為常用。
蒲黃性味偏性不強,藥力温和,所以除了臨牀入藥,日常養生食療也可以用到蒲黃。
根據現代藥理研究,蒲黃可以降血壓、降血脂,從而減輕我們的心臟負擔,改善微循環,減輕心肌缺血性病變和抗動脈粥樣硬化,因此高血壓高血脂的患者平時就可以使用蒲黃,幫助降低血壓血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