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情景下,我們與人溝通會通過面部表情、説話音調、語句結構、姿態行為等表現出不同的側面,有時候某一狀態會成為控制我們人格的主體,使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父母、成人或兒童的人格特點。
溝通分析技術的創始人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通過大量的觀察與研究,指出自我狀態存在三個階段:父母,成人,兒童。
- 父母態-
指一個人記錄在頭腦中的早期經驗,通常指5歲前發生的所有無可置疑或被強加的外在事件。孩子將自己的親生父母或代父母的榜樣示範和言談舉止記錄在“父母”這一意義重大的“ 磁帶”上,將所見所聞都記錄下來。每個人對早期經驗的記錄不同,因此每個人的“父母”也不相同。“父母態”整合了習得的規範,幫助個體融入社會,行為表現、想法和感覺都會像自己的父母一樣。“父母態”以模仿的方式進行評價,並儘量適合他人的標準。
- 成人態-
10個月的孩子發現自己已經能夠依靠自我意識進行思考、做事,這種自我實現就是“成人態”的開始。當孩子能夠發現“父母態”中的教導概念和“兒童態”中的感覺概念與他所接觸到的實際生活有所不同時,“成人態”的信息即開始累積,他利用現有的資源思考、記憶、應用的部分,通常不帶感覺。
他監督、分析來自父母或兒童態的信息,處理現實問題、幫助我們過有效率的生活。
- 兒童態-
當外部事件被計入“父母態”時,兒童的所見所聞也被記錄為“內部事件”。這種過去的思考方式、感覺和表現的信息定義為“兒童”。
與“父母”類似,“兒童”也是一種隨時可以轉移到現實生活中的狀態,當下發生的很多事情,也會誘導童年時期情境的再度出現。
“兒童態”運用前邏輯思維作出草率地反應,常分化不清或感覺扭曲。當一個人被情緒支配時,我們説他的“兒童”出現了;當一個人的憤怒壓倒理智時,我們説他的“兒童”掌握了控制權。“兒童態”也有其光明的一面,存儲了大量的積極信息,如創造力、好奇心、探索和求知慾等。
有這樣一個例子:三個人合夥做生意,最後賠了。甲説:“都怨你們,沒有真本事,和你們合夥真是倒黴!”;乙説:“我覺得這次賠本有幾個原因,一是我們三人想法不一,勁沒往一處使。二是工作上也存在一些客觀阻力。”;丙説:“都是我不好,我沒幹好工作,請你們原諒,我一定會改正,大家還是接着幹吧。”
這段對話中,甲用長輩的口吻指責兩位同事,顯然是一種家長心態;乙非常冷靜,像一個穩重、明理的成年人,屬於成人心態;丙卻像個小孩子,像做了錯事一般,一個勁地求大家原諒,正處於孩童心態。
在我們與他人溝通的過程中,由於刺激與回應的狀態交錯,發出刺激者沒有得到預期的回應,就會感受到挫折。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自我當中都存在着這三種角色心態。當我們處於家長心態時,心裏便有“必須做什麼”、“應該做什麼”的意念。
家長心態又大體分為兩種:一種表現為對人刻薄,喜歡挑別人的缺點,另一種卻容易對人表露情緒。
一個人的家長心態屬於哪種形式,是從父輩那裏獲得的。小時候父母愛怎樣對我們,長大了我們就擁有什麼樣的家長心態。
處於成人心態時,我們顯得冷靜、理智、客觀,既不挑剔別人,也不會衝動任性,我們很有主見,做事有計劃,臨陣不慌。而處於孩童心態時,我們則表現得感情用事,做事不考慮後果,而且情緒不穩定,容易受影響。
幾乎每個人在與人交往過程中,都有過這三種心態,只是比重不一而已。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固定角色者。長期處於家長心態的人很喜歡批評別人,或提出建議強迫你接受,要不就是喜歡干涉別人的生活,把你當作小孩一樣照顧。當然能長期與之相處的只能是那些“終身孩童”們。
“終身孩童”是那些長期處於孩童心理的人,就算活到五六十歲,他們的言談舉止和思想行為等各方面都儼然一個小孩子。他們一般沒什麼主見,凡事依賴別人的時候多,常常還不肯承擔責任,做事流於衝動,生活上需要別人照顧和呵護。
在與人交往時,他們喜歡引人注意,贏得讚許。
而長期處於成人心態的人喜歡純邏輯思維,他們做事非常理智,很少講感情,常被人稱“冷血”。他們在生活中極少幽默,時間被安排得滿滿當當,與他們相處也是件非常乏味的事。
從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單獨發展自我的任何一種角色心態,都會使自己的性格發展不平衡,這又直接影響到我們的人際關係是不和諧。
那麼,該怎樣調整自己,使自我中三種心態保持平衡呢?
我們需要了解自己在人際交流中的三種角色心態的應用比重。這需要你記錄你在一週之內與人交往中的角色心態,集中起來考察,三種心態的比重便非常明朗了。
瞭解到三種心態的比重後,便可以在與人交往中有意識地降低比重最高的那種心態,提高另外兩種心態。
如果你發現自己經常用家長心態與人交往,就應該注意客觀地觀察,學會聆聽,少批評、挑剔別人,採納別人的正確建議。讓你的生活多一點隨意和感性,你定會快樂得多。
如果你是個非常理性的人,你最好把自己的成人心態放低一點。可以試着讓自己放鬆放鬆,允許自己的感情適當地得到宣泄。建議你經常看一些喜劇或笑話,讓自己像孩子一樣樂一樂。
假如你經常處於孩童心態,那麼你遇事最好能冷靜分析,避免感情用事;最好問自己”我想怎麼做”,而不必顧及別人的喜好,以免失去自我;最好多訓練自己,對他人負責,而不是過多地依賴別人。
相信,你會擁有許多的朋友,成為一個很受人歡迎的人。
排版丨馬 慧
審核丨張曉軍
來源|警苑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