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怎麼辦?多數家長第一時間能想到的解決辦法大概就是——吼一頓就好了。
似乎不到1分鐘就能讓他瞬間安靜,但你們清楚,孩子們是怎麼想的嗎?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曉雯今年27歲,是一名全職二胎媽媽,平時一個人要帶兩個孩子,多少有些力不從心。有時候孩子不聽話,她便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
這天,曉雯跟往常一樣,早早地起牀做好了早餐,衣服都還沒來得及換,就先去叫兩個孩子起牀,結果小孩子開始對着媽媽發起牀氣。
起初,她耐心催促了一遍,可兩個孩子還是不聽,甚至把牀上的玩偶往地上丟,曉雯火氣蹭蹭往上冒,對着孩子大吼:“我再説一遍,你起不起?”
後面又大力拍了一下大兒子的後背,兒子還是有些忌憚媽媽的威力,不到一分鐘就乖乖地起牀穿衣,並且把弟弟叫起來了。
在吃早餐的過程中,兩兄弟又打鬧個不停,一頓飯吃了半小時還沒吃完,曉雯的氣壓又上來了,對着孩子們説:“給我住手,有完沒完了,從來沒見過這麼調皮的小孩。”
看到又一次發脾氣的媽媽,孩子們嚇得不敢動,尤其是小兒子,哭着過來抱住媽媽的大腿,奶聲奶氣地求抱抱。
那一刻,曉雯才突然意識到,其實孩子好像也並非沒心沒肺,每次被吼後,也會感到害怕。
曉雯的故事,也是在給各位家長提個醒:如果你們細心一點觀察孩子們被吼的反應,除了叛逆反抗之外,更多小孩會沉默不語,甚至會過來求抱抱,尤其是年齡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如此。這是為何呢?真相或許比我們想象的要複雜。
為何孩子被吼後不説話,還會求抱抱?研究發現,家長對孩子的態度直接影響其心理健康,你的橫眉冷眼或者語言攻擊,看似能讓孩子瞬間安靜下來,但卻無形中給孩子帶去了莫大的心理傷害。
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有個著名的“靜止臉”實驗:
一位媽媽和1歲左右的孩子近距離接觸,起初媽媽滿臉寵溺地看着孩子,寶寶觀察到後,也用笑臉回應着媽媽。
突然,媽媽開始板着臉,面無表情,結果孩子也變得有些手足無措。為了逗媽媽開心,孩子做出了很多嘗試,可媽媽還是一臉冷漠,這令孩子變得非常焦慮不安,繼而號啕大哭。
這個實驗結果,很好地佐證了上面的觀點,父母的情緒和態度,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強的。
其實,我們在吼孩子時也是一樣的,孩子聽到父母吼自己的那一刻,情緒共振,最後變得焦慮難受,對父母產生嚴重的依戀之情,進而會做出“求抱抱”這個舉動,來確認父母是否還愛自己。
尤其是2歲內的寶寶,正是跟父母培養親密關係,以及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時期,更容易依戀父母,在被責怪或受到漠視後,情緒的起伏會更加明顯。
另外,由於小朋友的大腦發育不夠完善,所以他們往往不太記仇,被父母罵後,第一時間的反應可能不是在想着仇恨父母,而是想着該如何哄好爸爸媽媽,讓他們繼續愛自己。
聽到這,是不是感覺心裏暖暖的,在小朋友的世界中,爸媽的分量遠比自己重。
經常被吼的小孩,會有哪些結局?從心理學上來看,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方式,直接決定了他們未來的人生髮展。
這句話雖然聽起來挺武斷,但其實還是挺有科學道理的。
而從小在父母吼叫聲中長大的小孩,往往會出現以下幾種結局:
1、習慣性自我否定
孩子尚未成年的階段,心智和三觀都未發育成熟,還處於摸索階段。對於他們而言,父母就代表着權威,所以他們很容易模仿父母的行為舉止,並且把父母的話當真。
如果爸媽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經常對着他們大聲吼叫,並且説上一些打擊人的話,這容易讓孩子變得自卑敏感。
而且隨着那些傷人話語頻率的增加,他們就會更加確信,確信父母説的是對的,自己就是如此不堪,進而自我認知錯位,將來習慣性自我否定。
著名的主持人董卿老師就曾經表示過,自己從小生活在父親的打擊和嚴格管教之下,一度非常不自信。
從小種下的“否定”種子,往往會伴隨着成長而生根發芽,甚至在外因刺激下,越長越旺盛,限制着孩子們未來的人生髮展。
2、反應變遲鈍,智力受損
這一點或許家長們並沒有想到,但事實證明,你的一次次吼叫,確實會影響孩子大腦發育。
密歇根大學的Ethan Kross博士曾做過一項研究調查,發現人體的情緒和身體疼痛在大腦區域的反應非常相似。
當父母吼叫孩子的時候,她在情緒上遭遇的創傷,不亞於身體上受到傷害的疼痛。且長期在這種環境下成長,對孩子的腦發育也是不利的。
哈佛教授泰徹團隊做過關於“父母語言暴力對孩子大腦發育的影響”進行過深入的跟蹤調查:
2009年,泰徹團隊通過彌散張量成像,發現了經常遭遇父母語言暴力的人,其韋尼克區(負責語言加工的部分)和前額葉(負責記憶、思考、分析的部分)之間的聯繫變少,對語言理解的能力變差。
2011年,泰徹又帶着團隊做了進一步研究,這次拿21個年齡在18~25歲之間的青年人為研究對象,他們都曾遭受過父母嚴重的語言暴力,結果發現其大腦的左側顳(語言智商)上的灰質體積,達到14%。
2018年,泰徹再次發現,長期在父母語言暴力中長大的孩子,其海馬體(形成記憶的部分)和胼胝體體積(連接人體左右腦半球)縮減。
綜上所述,當父母長期吼叫孩子,對她進行語言暴力時,會致使孩子的記憶力下降,反應力變遲緩,大腦發育也會受影響。
學會這個解決辦法,比吼叫100次都管用美國語言學家艾伯塔曾提出一個著名的溝通公式,對父母管教孩子能起到非常顯著的功效:
溝通的總效果=7%的語言表達+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
這也就是説,當我們嘗試與孩子溝通的時候,如果想效果最優化,那麼就不要把期望全部寄託在“講道理”上,因為大家都知道,小孩子是聽不進去大道理的。
試試換一種溝通表達的方式:讓自己發脾氣之前,先去其他地方冷靜一下,等情緒平和之後,再嘗試着用柔和一點的方式去跟他溝通,適當地時候給他一點鼓勵。
寫在最後:
教育孩子真的不是一件容易事,我們每次可能內心也不想吼,可還是因為種種原因忍不住,這完全能夠理解。不過,當壞情緒找上自己的時候,不妨先暫時遠離小孩,找個健康的渠道發泄出來,再好好想想自己究竟為何要生氣。
是因為孩子的行為,還是自己因為生活壓力,日常瑣碎而生氣,孩子不過成了“發泄桶”,想明白這一點,再去分析下一步該怎麼辦,這一點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