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聽到一個朋友感慨:
“現在去趟醫院真貴啊,沒有幾百幾千根本出不了醫院,更別説生個病花幾十萬的大有人在。”
於是現今社會,越來越多人關注自身健康狀況。
有人每天幾樣保健品搭配着吃,有人酷愛各種運動……
可是真正養生,絕非外來之物的堆砌,一時興起的衝動。
藥王孫思邈,曾説:
“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裏食少,自然睡少,依次四少,神仙訣了。”
少,才是最好的養生,亦是最高級的活法。
老話常説:“百病從口入,百禍從口出。”
確實,人很多麻煩都是因為一時嘴快引起。
説的話越多,犯錯誤的可能性就越大,有時候不經意間的一句話,就為自己招來禍端。
上週末,小張就差點因為説錯話,斷送自己的職業生涯。
事情起因是公司組織的一次對外活動,小張所在的部門加班加點了半個月,可最後因現場執行不到位,效果並沒達到預期。
活動結束後,大家都有些灰心喪氣,小張私底下也沒少表達自己的不滿:
“你看,我就説這樣做是不行的,領導要是早點聽了我們的意見,也不會變成這樣。”
沒想到週一剛上班,小張就被人事部門通知約談。
原來,他私底下抱怨公司的牢騷話,不知怎麼傳到了公司領導耳朵裏。
領導認為小張的言行影響了團隊的氛圍,不僅取消了他當月的績效獎金,還改給予警告。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你永遠猜不到自己只是説了一句話會帶來什麼樣的作用。
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生活中那些真正聰明的人,其實大多都是沉默寡言的。
他們看破不説破,知人不評人,善於用沉默來斂藏自己內心的睿智。
一個人的嘴,其實就是他的風水,而有時候收住了口,也就止住了災禍。
語言的魅力,從不在於多,而在於止。
羣處守住口,獨處守住心,少説一點,總沒有壞處。
你是不是也會這樣:
參加會議,即使已經做足了準備,腦子裏還在糾結,萬一發揮不佳怎麼辦;
身體某個部位稍微不舒服,就開始胡思亂想,這是不是什麼癌症的徵兆;
看到同事下班多幹了兩個小時,就想着自己是不是也應該好好表現一下……
當代人的精神壓力,來自於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知如何是好,只能越來越焦慮。
可是焦慮影響的不止是心情,隨着負面情緒不斷增加,身體也會進入一種應激狀態。
長期下來,身體各項機能紊亂失調,出現很多小毛病,比如失眠、疲憊乏力、記憶力下降等等。
認識一位朋友,在大城市工作幾年後,決定回縣城考事業編。
每次筆試,她的成績都不錯,但最後總是卡在面試。
一開始大家還以為是被人頂替了,次數多了以後才知道是她自己的情緒在作怪。
原來每到面試前幾天,她就開始焦慮得睡不着覺,到了面試地點,又一直緊張得往廁所跑。
在這樣的情緒下,表現也可想而知了,回答問題時思路紊亂,幾乎都沒能順利完成。
沒有焦慮的人生是不存在的,但過度焦慮容易引病上身,反而不利於解決問題。
人生很多事無法提前預知,不要對還沒發生的事情過分期待,更別為不值得的事過分焦慮。
只要我們還在踏踏實實過好每一天,就沒什麼好擔心。
做有意義的思考,放下無意義的焦慮,才不失為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中國有句老話叫,能吃是福。
但有時候吃太多,反而會損害身體健康。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新聞,廣州一個29歲女孩因為喝奶茶,把自己喝進了icu。
女孩説,自己平時是一位奶茶愛好者,但有一天突然覺得腹痛、頭暈。
一開始她沒當回事,可是到了醫院以後,醫生髮現她已經出現了多器官衰竭的狀況,當即被送入icu。
幸虧搶救及時,否則後果無法想象。
醫生的診斷也讓很多人錯愕——爆發型糖尿病,你能想象這是一個29歲女孩得的“老年病”嗎。
原來,女孩平時不止愛喝奶茶,在身體不舒服的前幾天,她還喝了十幾支甜飲料。
這件事,也讓不少人開始反思自己的飲食習慣。
《黃帝內經》裏有一句話:“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意識是,長期飲食過量,超過了自身的消化能力,就會傷害腸胃,引發疾病。
但毫無節制的飲食,透支的不止一個人的身體,還可能徹底摧毀一個人的人生。
暴飲暴食引發的重症,身體甚至家庭都亮起紅燈,這個後果沒人承擔得起。
凡事皆有度,再好吃的東西也需要適量。
想要健康的人生,就從少食開始。
飯吃八分飽,自然少病無煩惱。
慾望是人的本能,也是一把雙刃劍。
當一個人慾望很小,只要一點點被滿足,就會感到莫大的幸福。
但慾望是永無止境的,當你無法擺脱心上的無底洞,就只能不斷的消耗自己。
90後女孩喬桑,也曾經一度沉浸在瘋狂的物慾中。
想練瑜伽就花了2萬多報了一個班,想學潛水又花了1萬多找教練。
衣服、包包、鞋子按斤買,家裏還堆積着各種無用的健身卡、按摩卡……
但物質的富有並沒讓她的生活得到改善,反而變得臃腫不堪。
後來她開始反思自己,放空多餘慾望,清除內心的雜念,專注在自己的生活上。
把更多的時間去讀書、做家務、提升自己,也重新獲得內心的平靜。
她是這樣説的:
學會了“不持有”的生活方式後,對物品的專注度、對自身及人生的理解都會特別清晰,整個人也會感覺特別清爽,很輕鬆很簡單。
我見過許多人執着於得到,什麼都想做,什麼都想要。
有了錢財還要地位,有了美貌還要身材,不斷奔走在各種各種的誘惑之間。
可是人除了身體需要新陳代謝,內心的雜念更需要清理。
人到一定年紀,終究是越活越寡,戒掉多餘的慾望,學會知足常樂。
前半生拿得起,後半生放得下。
把時間留給真正值得追求的事,才能獲得內心世界的富足與安樂。
《少即是多》裏有句話:
“從物質中獲取幸福的時代已經結束,我們正從加法時代轉向減法時代。
捨棄冗雜的事物,仔細甄選對自己來説最為重要的東西,才能享受真正自由的生活。”
人生下半場,最頂級的活法,不在於生活的富庶,而是迴歸簡單。
少即是多,少即是福。
修得一方知足,守得一世清歡,即是養生,也是養心。
點個“在看”,餘生不長,願你簡單快樂,你我仍相伴。
作者 | 泡芙
圖片 |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