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暑神器,征服日本工人,卻困在"便宜"上

中國消暑神器,征服日本工人,卻困在"便宜"上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電商在線(ID:dianshangmj),作者:沈嵩男,編輯:斯問,創業邦經授權發佈。

“打敗我的不是天真,是天真熱。”

當氣温歷史性地逼近41℃,人們除了“熱”,什麼都不想聊:媒體科普起了“中暑和熱射病的區別”,專家分析高温背後或是“拉尼娜現象”在作祟。網民調侃着南京的活珠子因高温孵出了小鴨,廣東人的拖鞋,粘在了瀝青路上。江浙滬,甚至被曬成了“工折户”。

中國商家一遇高温,則都成了“愛迪生”。手持風扇、臉基尼、防汗貼。兼具腦洞與實用性的小發明,創造了一片片新市場。即便是傳統的消暑、防曬裝備,如今也有所升級:防曬口罩面積越來越大,幾乎覆蓋了人臉的每一處皮膚;防曬衣連脖頸和腳踝都不放過;遮陽帽與髮箍一體化,實現了便捷與實用性的統一。

至於近年走紅的空調服,更像是這些“草根發明”經過排列組合後,誕生出的“新物種”。當然,“空調”只是形容詞,空調服沒有空調,只有一套“衣載風扇”,一般安置於衣服下襬位置,自下而上,為身體灌注流動空氣,加速汗液蒸發。同時,讓外套與內衣分隔,以免汗透重衫。

空調服採用的服裝,既有針對户外工作場景的耐磨、耐髒的夾克衫,也有滿足年輕人需求的輕薄、時尚的防曬服。同時,用户還可按需選配風扇數量,及供電的充電寶的規格。

中國消暑神器,征服日本工人,卻困在"便宜"上

空調服商家展示的上身使用效果

外觀看似新奇,但這其實是一個問世已超十年的傳統產品。有資深業內商家告訴「電商在線」,空調服早已打入日本市場,一年能賣出百萬件,是中國小商品出口的又一代表。但深入行業,我們發現在國內市場,這一產品的毛利率甚至比傳統工業產品更低。國內龐大的户外工作者規模,也未能提供更大的市場空間。甚至,空調服至今還沒有出現成熟的品牌,和標準化的技術。

空調服行業,出了什麼問題?

空調服真的能降温嗎?

“魔改”傳統夾克衫,草根發明總是容易被粗暴地打上“智商税”標籤。但根據網上的產品評測,及消費者的實際反饋來看,空調服真的有降温效果。

更有説服力的是,在日本,空調服已成為户外工作的常規裝備,供給汽車、鋼鐵、建築等企業,年銷量峯值曾逾百萬。張威的工廠,即是日本空調服的主要供應商。

中國消暑神器,征服日本工人,卻困在"便宜"上

在日本,空調服已成常規產品

“2008年開始,我們和日本合作伙伴共同開拓日本市場,目前日本市場也是中國人在做,只是部分工廠搬到了人力成本更低的越南。國內市場我是從2012年開始的,也是第一批玩家,最初我們年銷售額只有5萬元,幾年後慢慢做到了5000萬。”

空調服在國內市場的爆發,開始於疫情前的2018年。當時張威的工廠在1688、淘寶等平台的網店,一天能賣出上千件。

“我們有自己的服裝、風扇產線,但電池和電機需要進口。整體品控、成本控制、利潤空間等,較同行還是有優勢的。”

自建供應鏈是一種選擇,也有部分空調服商家傾向於輕資產運作。零部件全部向風扇、服裝、充電寶工廠進行定製、採購,自己負責產品設計和營銷。

“風扇、電源安裝在衣服上的什麼部位,風扇功率、電路走線,這些由我們根據市場需求設計。”跨境電商平台速賣通商家羅先生告訴我們,目前他的產品主要銷往日韓市場,定價在20美金一件,但不包括電源。“電源我們不提供,讓消費者自行選擇信賴的產品。”

除了空調服,針對高温工作環境開發的產品,還有“冰水服”(工服中置入冰袋),以及“水冷空調服”(通過冰水循環控温)等。最近的新聞報道中,有企業為防疫工作者開發了外接小型空調的真正意義上的空調服,通過特製管具將冷氣輸送進防疫服。但從便捷、成本、效果等維度綜合考慮,用風扇降温的空調服,仍是主流消費市場的選擇。

中國消暑神器,征服日本工人,卻困在"便宜"上

更高級的“水冷”空調服

“建築工人賺錢辛苦,讓他們買一件幾千元,甚至上萬元的空調服,不現實,幹活也不方便。”

兩隻、四隻,甚至六隻,風扇數量可根據需求定製。不過觀察買家秀,發現户外工作者買的空調服,配置的風扇數量一般較少:一是風扇越多越貴,他們比較精打細算;其次數量少,便於拆卸安裝;再者工地環境本身就吵,風扇少噪音小,方便和工友交流。

中國消暑神器,征服日本工人,卻困在"便宜"上

三隻風扇的空調服,已屬於“大馬力”

圖片來源於淘寶買家秀

“每天早上五六點就要起牀,衣服每天都得洗,風扇少點裝拆方便。而且,工地日常多磕碰,風扇易損壞,夾克衫容易刮擦。所以我們支持用户單獨購買配件進行置換。”有商家解釋。

如今,一些釣魚、徒步愛好者也會購買空調服。而那些為了通勤路上涼快一些的打工人,消費需求還不夠強烈。商家的説法是,一方面穿脱不便,每天只穿着走路十幾分鍾,沒必要。其次空調服大多仍是工服造型,顏值一般,不夠個性。

記者觀察到,張威的工廠目前在1688平台還有售“掛腰風扇”,一年銷量十幾萬件。他更願意強調掛腰風扇的便捷性:“不用每天都洗同一件衣服,也不需要安裝拆卸風扇,降温效果差不了太多。不過這一產品不能用於高空户外作業,萬一掉下來就危險了。”

低價競爭,缺乏品牌

“風神”是日本空調服市場的成熟品牌,亞馬遜上,其產品定價在400—800元之間。較之國內,日本空調服市場在標準化、品牌化上都更為領先。甚至,日本運動品牌美津濃,也針對性地推出了預留風扇孔的空調服夾克衫,起售價約240元人民幣。

在日本,從風扇、電池到服裝,已經形成一套較為統一的產品標準。對用户而言,意味着可以自行選購風扇、服裝、電源等配件進行組合。

中國消暑神器,征服日本工人,卻困在"便宜"上

運動品牌美津儂推出的空調服

需要單獨購買風扇、電池

而國內市場,仍處在草莽階段。主攻國內的廣東商家徐先生解釋,這一行業目前供給飽和,毛利率、技術迭代空間有限。市場規模在經歷了早年的指數級增長後,如今也穩定在200萬件左右。“門檻不高,導致國內市場參與者多,很難做。”

“低價競爭”、“品牌化困局”,是目前國內空調服市場瓶頸的主因。正如國內電商從業者們所調侃的,任何商品到了義烏、深圳,都能做到9塊9包郵。成本控制,一貫是國內商家所擅長的。而空調服產品的主流用户羣體主要是户外工作者,他們尤為在意性價比,於是“便宜”,成了當下商家爭奪市場的籌碼。“低價競爭到最後,整個行業都沒有多少利潤。”

不過張威提醒記者,空調服所應用到的“充電寶”,這一產品本身尚未建立成熟的行業標準,雖然有質檢,但消費者不論從續航還是其它角度考慮,都應該儘可能選擇靠譜的商品。“空調服説到底是‘貼身使用產品’,消費者不能一味追求低價,商家也應該適度控制成本。”

張威介紹,某日本進口電芯的採購成本是14塊錢一節。而一塊電池需要4節電芯,光電芯成本就超過50元。進口風扇電機一部20元,主流空調服裝兩台風扇,這又是40元。“空調服看上去沒什麼技術含量,其實成本並不低。”

徐先生對行業的低價競爭也深有體會。如今他的產品淨利率不足10個點,而長期的低利潤,又使得商家缺乏投入研發和營銷的資金,這是一場負向循環。

“沒有商家會給這個產品做廣告的,這無異於給同行做嫁衣。因為產品本身缺少差異化,很難打造品牌力,最後比的還是價格。”

缺乏品牌廣告來推動市場規模,商家眼中,空調服營銷十分依賴線下社交傳播。即產品出現在某一處建築工地,效果得到認可,就會口口相傳,逐漸滲透一個城市。工友們乘着火車走南闖北,也能將空調服,帶去五湖四海。只是,這一過程終歸緩慢。如今空調服銷售,已呈現出較強的地域性。基建、地產相對發達的江浙滬、珠三角,吸引了大量的建築工人,也成了空調服在國內的最大市場。

從產品到產業,還要多久

家用種菜機、加濕器、電熱毯、充電寶、空調服……

許多帶着DIY色彩的“小發明”,如今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不可或缺。這些產品早期以並不高的技術含量、極致的成本控制、新穎的效果,俘獲了一片又一片空白市場。但支撐產品走向產業的,是其所提供的普適價值。

據人社部數據,2021年我國有接近3億的農民工。這些勞動人民的工作場景,很大一部分都在室外。空調服基於真實存在的市場需求,為户外工作者們提供了平價可行的降温方案。這既是產品價值,也是社會價值。但問題是,國內市場充分飽和的供給,使行業暫時性地陷入了低價競爭。記者採訪的幾位商家,對於空調服的行業前景,態度都略顯悲觀。

“有些投機者也入場做空調服,他們沒有電子產品、服裝行業背景,但能迅速整合資源。只要還有利潤,他們就會一個勁兒地壓價,這也導致行業越來越亂,產品在用户心中,烙上了廉價的印記。”在部分商家眼中,空調服如今食之無味,棄之又不免可惜。

目前的行業現狀,讓人很難界定其中有幾分是商家的短視所致,又有幾分源於消費者的盲目。同時,這也不僅是空調服的行業困境,而是每一個從技術競爭,滑向低價競爭的行業的癥結。

中國消暑神器,征服日本工人,卻困在"便宜"上

年輕的“小紅書”上,關於空調服內容也不少

但也有樂觀的變化在發生。新能源產業在國內如火如荼,隨着未來電池技術的提升,有望為充電寶、空調服等產品帶來升級。同時我們觀察到,如今工友們也樂於在短視頻等內容平台上,展現其生活。我們報道過的夏季防曬面罩,冬季滑雪防摔墊,都實現了新興社交媒體“種草”——電商平台“拔草”的路徑,空調服也完全有可能通過這一模式,提升聲量和銷量。

從野蠻生長,走向標準與規範,是任一行業的必然。我們期待產品不斷趨於規範、標準化,商家和消費者,共建一個良性的市場秩序。

本文(含圖片)為合作媒體授權創業邦轉載,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704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消暑神器,征服日本工人,卻困在"便宜"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