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哭就不要你了”,那個被逼着懂事的孩子讓人心疼,儘量少説
文丨京媽説。
在父母心中,陪伴孩子長大,見證他們的蜕變和優秀,應該是最幸福的事情。即便在育兒路上會有很多煩惱,最終也會被孩子甜甜的笑容,亦或者是温暖人心的話語所替代。
其實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也在不斷的學習和進步,因為和諧的親子關係,需要雙方共同去改變和維持。
吃晚飯的時候,鄰居訓斥女兒冉冉的聲音又響徹樓道。除了鄰居怒氣衝衝的責罵聲外,就是冉冉大聲哭泣的聲音。
印象最深的就是鄰居那句:“不要再哭了,再哭我就不要你了”,那一刻,冉冉的哭聲更激烈了,想必她的內心一定很恐慌。
可能媽媽的本意只是希望通過這樣恐嚇讓她停止哭泣,但是對孩子而言,這句話的“殺傷力”實在太強了。
其實,相信很多家長也都曾用過這樣的教育方法,試圖通過要挾、恐嚇的方式,讓孩子變得乖巧聽話。
但當家長説出這些威脅話語時,可能孩子會因為恐懼和害怕,而乖乖就範。但同時這些話語,也就像沉重的枷鎖一樣,重重的壓在孩子的心上。
情感作家
亦舒在《如今都是錯》一書中寫道:為人父母不過是為了滿足領袖慾,孩子們如果不照他們的命令進退,便屬不孝。
家長最不該説的話就是這句話,採取要挾教育的父母,一定都是不合格的。
總是羨慕別人家的孩子聽話、學習好,但縱觀身邊這些優秀的孩子,他們身後,一定有懂他們思想的優秀父母。
教育博士張博説:“恐嚇教育是一種消極、負面的評價和引導,會使孩子的自我意識產生混亂,影響兒童人格的健康發展。”
學會尊重孩子,才是教育孩子的第一步。
想要教育有方,“先立規矩”是關鍵?
家長眼中的“好孩子標準”:一定是乖巧懂事,擁有很多好習慣。
但是,這些讓人豔羨的好習慣,並非一朝一夕養成,所以要從小給孩子立規矩,並且監督他們完成很重要。“三歲看到大”這句話也不是説説而已,孩子小時候的樣子,其實已經摺射出他未來的樣子。
在孩子自我意識逐漸形成的時候,家長就要提前跟他講好規矩,當然要結合孩子的實際年齡。
並且面對已經制定好的規矩,不管孩子撒嬌還是哭鬧,家長都不要輕易向他們妥協。因為 有了第一次,接下來規矩就會成為擺設。
從小開始守規矩的孩子,他們即便不是最優秀的那個,相信也不會成為“熊孩子”。
教育堅持原則,讓孩子“瞭解底線”?
在家庭教育中,經常是媽媽扮演“嚴母”的形象,會嚴格要求孩子、責罵孩子;反而是爸爸的角色,更受孩子歡迎一些,當然也跟男性不喜歡嘮叨的性格有關。
所以很多孩子在面對父母時,完全是兩種不同的面孔。最悲哀的是,很多媽媽給孩子制定了要求,但是卻沒有做到堅守原則。
要知道,
沒有底線的放縱是對孩子最大的不負責任。
從小就要讓孩子明白底線和原則問題,明確告訴孩子哪些事情可做,哪些堅決不可以做。
只有給孩子劃出界限,他們才能夠刻印在腦海中,並且養成習慣在底線範圍內做事。若是做了底線外的事情,必要的懲罰不能少,必須讓他們認識到錯誤才行。
學會傾聽和溝通,重塑孩子的性格?
《原生家庭》書中寫到:被逼着懂事的孩子,會一直活在別人的眼裏,為了外界的一句肯定,寧願把自己活得委屈又痛苦。
19歲被清華破格錄取的美女作家
蔣方舟
,看上去人生一路開掛,然而她卻自爆有“討好型人格”,就是因為小時候,父親對她的教育,多是 以恐嚇威脅為主。
就是這樣的童年陰影,成為了一生的傷痛。
其實,作為家長,與其抱怨孩子不聽話,倒不如冷靜下來想辦法教育孩子,讓他們變成更優秀的自己。
教育孩子,自然也離不開
傾聽和溝通。
所謂的傾聽,就是少説多聽,引導孩子把心中所有的想法傾訴出來。這個過程,孩子的表達能力得到了提升,也讓家長省去了各種猜測的時間,絕對是聯絡感情最好的方式。
父母需要注意溝通時的語氣,儘量減少命令式的語氣和措辭,選擇平等的方式跟孩子對話,相信最後的效果也會特別喜人。
還有要記着彆強迫孩子做他不願意的事情,而是用引導和鼓勵的方式,讓孩子從內心接受。
每個孩子都是小天使,他們對父母的依賴和愛意,遠遠超過了大人的想象。
所以,收起那些威脅孩子的話語吧,不要給他們平添傷痕。
童年時期父母給予的“傷害”,很可能會伴隨孩子一生,未來的很多年,他們都會擔心被丟下。尤其是在社交過程中,習慣性的去討好他人,最後失去自我。
從今天開始,試着用温柔的話語去溝通,和孩子成為朋友,孩子會更願意聽取家長的意見。
你對孩子説過“我不要你了”嗎,説完後有沒有後悔呢?也歡迎説説你對這種教育方式的看法。
關注「京媽説」,學習更多專業又實用的母嬰育兒知識,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記得給京媽點贊並且分享給身邊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