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你童年受的傷,別再留給孩子了

由 習國防 發佈於 健康

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説過一段很扎心的話:

家,是愛與温暖的傳遞通道,也是恨與傷害的傳遞通道,但孝道讓我們只看到前者,而否認後者的存在。

於是,打着“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旗號,父母們就可以放肆地去傷害孩子,像自己的父母傷害自己一樣,由此將恨與傷害傳遞下去。

相信沒有哪一個孩子,希望自己是帶着傷長大的。

然而,為人父母,我們卻常常傷害到孩子。

因為天生的弱勢,他們沒有能力,也沒有勇氣反抗,所以只能把痛苦壓在心底。

而我們卻還要理所當然地對他們説一句:“爸爸媽媽也是這麼過來的。”

結果就這樣,一代又一代,把傷害延續下去。

要知道,一個家,留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傳承愛。

那些我們童年所受過的傷,就別再留給孩子了。

近些日子,好友莉莉因為育兒問題陷入了苦惱,她説:

“我似乎將女兒看成了童年的自己,然後用早年我父親對待我的方式去對待女兒。”

小時候,當她達不到她父親的期望時,父親就會用冷言冷語打擊她的自信心,罵她不中用、沒出息;

當她犯錯時,父親就會把她趕到深夜的庭院裏罰站,或是把她趕出家門。

在那一個個可怕的夜晚,她感覺自己就像是被整個世界拋棄了。

即使已經過去很多年,那種害怕和無助的感覺依舊會在她心底氾濫。

如今,初為人母的她,似乎也變得跟父親一樣。

她也會對女兒説一些喪氣傷人的話,也會把女兒拉到漆黑的客廳裏罰站。

有一次,女兒哭腫了雙眼,委屈地問她:“媽媽,你是不是不愛我了?”

那一刻,她既自責又後悔,但過不了多久,她又開始犯同樣的錯誤。

作為父母,很多時候,我們都是憑感覺和本能去養育孩子,出現問題時,也只會單純地以為是育兒方式錯了。

當我們一次次去改變育兒方式時,卻發現始終無法達到理想的狀態。

其實在我們育兒的過程中,往往都會帶着原生家庭的影子,帶着童年成長的經歷。

如果我們童年受過傷害,我們內在空間的完整、獨立和界限或多或少都會遭到破壞。

如果我們對於自己內在空間的創傷沒有內省和覺知,這個創傷就可能再次出現在親子關係中,繼而破壞孩子的內在空間,這在心理學上稱為“創傷的代際傳遞”。

把我們童年的傷痛延續到孩子身上,是對孩子最大的不公。

他們也是獨立的人,不是我們童年傷痛的替罪羊。

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靈魂,他們沒有義務去承受與我們童年一樣的傷痛。

打破創傷傳遞的魔咒,不要讓孩子變得像我們一樣,給孩子一個獨一無二且充滿快樂的童年,才是對他們最大的負責。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説: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而不幸的人則用一生治癒童年。”

童年時期,父母帶給孩子的傷害,會像毒素一樣滲透到他們的身心,隨着他們的成長,毒素還會不斷地加深。

當他們無法與童年的自己和解時,一般就會出現兩種狀況:一種是向內攻擊自己,另一種是向外攻擊他人。

資深心理輔導工作者馮以量曾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在教育行業工作的男子,有着一雙可愛的兒女,作為家裏的頂樑柱,他很負責任,是孩子們眼中的好爸爸。

然而,他與妻子的感情卻不太好,他害怕回家,害怕面對妻子,因為他不知道如何與妻子溝通,甚至很多時候還要通過孩子來傳話。

後來,他認識了另外一個女人,女人希望他能與妻子離婚。

妻子知道後,威脅他:如果他敢離婚,她就會帶着孩子離開這個世界。

當他的兒子跪在地上,苦苦地哀求他不要離開時,他再也壓抑不住心中的痛苦,像個孩子一樣大哭起來。

原來,在他8歲那年,因為婚外情,父親拋棄了他。

父親離開的那個晚上,他也曾跪在父親面前,哭着求父親不要走,但都無濟於事。

自那時起,他就告訴自己,長大後不要像父親那樣不負責任,一定要建立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

不曾想,如今他卻把自己的家弄得傷痕累累。

彷彿是原生家庭的一種詛咒,童年的創傷一直深深隱藏在他的心底,過去多年,他又以另一種身份經歷了一遍。

我們常常説,傷口會癒合,但傷疤卻會伴隨一輩子。

揹負着童年創傷長大的孩子,其實很難建立起一個積極的自我形象。

由此引發的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的缺失,反過來也將影響他們人生的方方面面。

如果不能從童年的陰影中走出來,即使長大成人,他們也依然會生活在陰霾之下。

因為他們心底那個受傷的小孩,困在了痛苦的童年。

朵拉陳的《走出原生家庭創傷》裏寫道:

“原生家庭能塑造我們的過去,卻不能束縛我們的現在和未來。”

每個人天生都有自我癒合和重新成長的能力,我們有權利,也有能力,改寫自己的一生。

如果不想讓痛苦在親子關係中重複,我們就一定要想辦法把自己從童年的傷痛中解救出來。

如此,我們才能和孩子建立起健康且穩定的親子關係。

☆直面童年的傷痛,才有可能治癒它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有一個術語“陰影”,意思是説不能在陽光下呈現的心理,最後就會躲入陰影中,但它不會消失,而是會以我們不能控制的破壞性的方式出現。

我們童年受的傷亦是如此,只有坦然地面對它,正視它對我們的影響,並鼓起勇氣把它攤在陽光下。

唯有向光而行,我們才能真正走出黑暗。

如果受傷太深,缺乏足夠的勇氣跨出第一步,那麼我們一定要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與童年的自己和解

在節目《妻子的浪漫旅行》中,蔡少芬談到自己曾深受原生家庭的傷害。

小時候,因為父母離異,她很自卑,沒有安全感,覺得自己是家人的負累,甚至還稱自己是垃圾。

幸好長大後的她,並沒有深陷在童年的創傷裏自暴自棄。

她勇敢地與過去斷舍離,並以積極的心態重塑自我,一步步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

如今的她,在努力演戲的同時,也收穫到了老公和孩子最好的愛。

或許就像她老公對她説的,人生沒有跨不過去的坎。

正所謂,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童年的傷痛已成事實,我們改變不了,但讓童年的創傷停止在過去,我們是可以做到的。

學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努力與童年的自己和解,就是對過去最好的告別。

☆讓孩子成為孩子,讓你成為你自己

看過這樣一句話:

“孩子有權利做個孩子,他們有權在童年時期嬉戲玩鬧,率性而為,並且不必擔心因此受到責怪。”

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我價值感,是我們做父母的責任。

尊重孩子的生理發展規律,讓孩子自由快樂地成長,也是我們做父母的義務。

如果因為童年的創傷,傷害到孩子,也不要因此就責怪自己不是一個好父母。

這個世界,從來就沒有完美的父母,童年的創傷也不會一下子消失。

每一次“傷害”,其實都是給自己一次成長的機會。

只希望每一次“傷害”之後,我們能鼓起勇氣跟孩子道歉,並深刻反省自己,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育兒之路,從來都不是去改變孩子,而是要改變我們自己。

當我們變得更好時,孩子自然就會向我們看齊。

有人説:

養育孩子的過程,除了支持一個孩子長大成人,更是一場事關自我的修行!

我們不僅僅要關注孩子,更要關注我們自身。

只有不斷地自我覺醒與成長,我們才有能力破除原生家庭的“魔咒”,不再把傷痛留給孩子。

點個【在看】,願天下每一個孩子,都能擁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

每一個父母,愛孩子之前,先學會好好愛自己!

作者 | 餅子,筆墨紙硯,柴米油鹽,一手文字,一手生活。

圖片 |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