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三十載醫者仁心,見證泌尿外科日新月異

來源:華龍網

“當醫生對我而言幾乎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兒,幸運的是,在我工作的30餘年裏,見證了泌尿外科事業的日新月異,與中國腔鏡微創技術一起步入了發展快車道!”

——李新

李新:三十載醫者仁心,見證泌尿外科日新月異

李新,重慶松山醫院泌尿疾病科,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博士後

原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泌尿外科專家,重慶市醫學會男科學分會委員、重慶市醫師協會泌尿外科分會委員、天津市中西醫結合學會泌尿外科分會委員、天津市醫學會泌尿外科分會尿動力學組委員、重慶老年醫學泌尿分會委員、重慶市性醫學分會理事

30餘年泌尿外科臨牀診療經驗,對泌尿生殖系腫瘤、結石、創傷修復以及排尿功能障礙性疾病有深入研究。全面掌握各項專科診療技術,尤其擅長腹腔鏡、輸尿管/腎鏡、膀胱/尿道鏡等各種先進微創治療。曾獲評“西南醫院優秀住院總醫師”、“重慶市抗震救災傑出青年”、“新冠防治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獲軍隊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獲軍隊科學技術成果二等獎1項,獲軍隊教育成果三等獎1項,獲國家發明專利3項,主持省部級以上課題7項,主編/參編專著7部,發表SCI及核心期刊科研論文100餘篇。

當醫生,於我而言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1990年,時值18歲黃金年華的李新,站在了人生的第一個十字路口——高考志願填報。沒有絲毫猶豫,他在志願欄裏寫下了“第三軍醫大學”,對此他説道:“這件事彷佛就是早已註定,走上醫生的職業生涯不過是‘水到渠成’”。

李新自小在醫學氛圍中長大,他的父母均畢業於原第七軍醫大學,家中常年堆滿了醫學相關的書籍,在這種環境的浸潤下,他對醫生職業油然而生的嚮往。除此之外,身為男性他骨子裏潛藏着一份冒險精神,常常幻想自己能像科學家達爾文那樣去冒險,去探索生物的奧秘所在。

在完成5年的大學學業後,李新選擇了外科專業,水到渠成般的成為了一名泌尿外科醫生。用他的話來説:“將自己的興趣變成了堅守一生的職業,這是何其幸運!”隨後,他入職第三軍醫大學附屬西南醫院,身着一襲白衣,在守護患者的道路上不斷前行;手執一把柳葉刀,在救死扶傷的賽道上不斷奔跑。25年的一線歷練,將他打造成集臨牀、科研、教學為一身的“多面手”,胸懷醫者仁心,一路“醫”無反顧。

30年間,見證了泌尿外科事業的日新月異

“一顆小結石,劃開一大刀”這是90年代,泌尿外科做結石手術的真實寫照。僅僅幾釐米的結石,卡在患者尿道里,讓其痛不欲生;也卡在醫生的心裏,讓他們“無從下手”。

回憶起剛開始執刀泌尿外科手術時的場景,李新充滿感慨:“這30年間,隨着材料、器械和基礎理論學科的快速進步,泌尿外科也迎來了日新月異的發展。當時的我們,誰能想到結石手術現在幾乎能做到無創?”

放下各種開放手術器械,拿起先進精細的腔鏡設備,從開膛剖肚到微創腔鏡手術......李新的職業生涯見證着泌尿外科的飛速發展。經尿道微創前列腺技術、輸尿管鏡碎石手術、經皮腎鏡碎石手術......李新在各種新技術中汲取着新鮮養分,不僅能實施傳統的開刀手術,還能快速掌握各種微創技術,醫學進步為這位醫生提供成長的沃土,助力他一步步成為泌尿外科領域的中流砥柱。

向未來,醫學進步還需要社會和患者的共同參與

“醫學從來都是一門不完善的科學,未來它的進步,需要醫院、醫務工作者、全社會以及患者的共同參與。”

74歲的男性前列腺癌患者,治還是不治?去年,李新接診了這樣一個老年患者,引發了他對醫學進步的又一思考!

“按照現有指南,針對70歲以上的前列腺癌患者一般不考慮手術治療,因為其預期壽命在10年左右,癌症並不會在他造成的生存時長造成重大影響。”李新説道,“但是隨着中國步入老年化社會,80、90,甚至100歲的老人比比皆是,難道我們要因為一個可治療的癌症放棄他的生命嗎?”

經過和團隊的周密研究,以及與家屬的深入溝通,在一眾贊同聲中,李新為這名74歲老人實施了“腹腔鏡下前列腺癌微創根治術”。術後患者恢復良好,截至目前1年隨訪中未見覆發跡象,其本人和家屬對手術效果十分滿意。

這一案例,就是醫學進步的有利印證。一味按照《指南》循規蹈矩的治療,雖然能取得95%的穩妥效果,但是剩下的5%依然需要更多醫者、患者去探索,才能順應社會進步,造福更多患者。

心懷仁愛,醫路前行!三十載醫者初心從未改變,李新一直在泌尿外科領域不輟耕耘,為更多青年後輩樹立榜樣的力量。(文/吳瑞雪 圖/受訪者供圖)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60 字。

轉載請註明: 李新:三十載醫者仁心,見證泌尿外科日新月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