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食困難暴瘦30斤的齊阿姨,“生命管道”在這裏重塑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户端

姜泓冰

“齊阿姨早上喝粥了嗎?喝了多少?有沒有吐?”

“我媽媽今天喝了半碗稀粥,現在感覺非常好。”

8月22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消化科病房早查房時這兩句再普通不過的問答,卻讓在場醫生、護士和病友們欣喜不已——困擾齊阿姨十多年的“進食困難”終於解決了!齊阿姨拉着張順財教授和周平紅教授的手,不斷致謝,“你們太厲害了,我終於能順暢地吃飯了!”

72歲的齊阿姨患有極重度先天性脊柱側彎,側彎角度近70度,身高只有115cm。十多年來長期喉嚨疼痛且進食就會嘔吐,被診斷為患有“咽食管憩室”,即其食管上段入口處長了個囊袋,進食的大部分東西都會滑入袋中從而引發嘔吐。

進食困難暴瘦30斤的齊阿姨,“生命管道”在這裏重塑

齊阿姨食管病狀示意圖

2年前因症狀加重,齊阿姨在當地醫院置入了2枚食管支架。但術後病情未見好轉,近半年來不僅進食困難,甚至喝水也會嘔吐,還多次併發肺炎。即便取出一枚支架後症狀仍未好轉,長期無法正常進食導致她暴瘦30多斤,體重已不足60斤。此後齊阿姨輾轉各地多家醫院,都因手術難度大、風險高被拒之門外。

經推薦,抱着最後一絲希望的齊阿姨來到中山醫院消化科張順財教授門診。體型特殊、病史不全,一向以看“疑難重症”著稱的張順財教授這次也犯了難。“只要我媽媽能喝得下粥就行了。”面對這麼基本的訴求,張順財教授堅定了救治患者的決心,將齊阿姨收住入院。張寧萍副主任醫師和消化科診療團隊先加強抗感染及營養支持治療,迅速完善各項檢查,請來內鏡中心、麻醉科會診討論,最後決定在側卧位快速全麻氣管插管下嘗試行胃鏡下食管支架取出術。

8月17日,通過術中仔細探查發現,齊阿姨食管內囊袋因食物等堆積變大了很多,口徑2.5cm,最大直徑(深度)達4.3cm。置入了兩年的支架沒有蓋住憩室的空腔,反而一端嵌入了食管壁,肉芽、疤痕和支架的金屬絲密不可分,還塞滿了下不去的食物,使得原本狹窄的食管更加擁堵。憩室的袋口緊靠着氣管,堵塞的食物溢出便會流進氣管,導致齊阿姨反覆肺炎的情況。若不及時處理,憩室會進一步增大,發生穿孔出血,後果不堪設想。常規的手術方法無法同時分離支架和解決囊袋的問題,情況比預想的還要複雜。

手術醫生馬麗黎主任醫師向內鏡中心主任周平紅教授彙報了這個特殊的病例,周教授馬上放下午餐趕到手術室。瞭解情況後,他決定用切開刀沿着支架切開厚厚的疤痕,分開支架和食管,這極其考驗醫生的精準操作及團隊配合。術中稍有不慎,很可能會造成食管穿孔,繼而引起嚴重感染甚至危及生命。此時,正在內鏡中心進修的埃及、約旦、葡萄牙等國家的外國醫師也都聞訊前來觀摩。半小時後,一枚長15cm、直徑1.8cm的金屬管狀物被成功剝離取出。

進食困難暴瘦30斤的齊阿姨,“生命管道”在這裏重塑

周平紅教授在各國醫師觀摩中進行高難度手術操作。 圖片均為中山醫院提供

檢查了食管創面及食管憩室囊袋情況後,周平紅教授又開始釆用最新隧道技術——內鏡經黏膜下隧道憩室中隔離斷術(STESD)切開囊袋,徹底解決困擾齊阿姨十多年的進食難題。

手術通過在食管建立黏膜下隧道,分離至食管憩室間脊,並在隧道內行間脊切開,使內容物能隨着間脊阻力的降低暢通無阻。但齊阿姨的脊柱呈S形,食管隨之重度扭曲,憩室位置特殊,建立隧道的難度如同走鋼絲。當最後一個縫合創面的金屬夾閉合時,手術室裏掌聲雷動。

術後在消化科醫護團隊精心照護下,齊阿姨恢復良好,第二天便拔除胃腸減壓管,第三天就可以如願地喝粥了。8月22日,她順利出院。

作為全國首個獲批的綜合類國家醫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聚焦人民羣眾衞生健康需求的“臨門一腳”和“卡脖子”等關鍵核心技術問題。周平紅教授實施的STESD手術就是由中山醫院內鏡中心(國家重點臨牀專科)在國際上首創的內鏡下微創治療新技術,自2016年以來已經成功實施近百例,並在國內外持續推廣。

此外,中山醫院不斷促進多學科聯合診療模式的深化,增強相關學科間交流與聯繫,進一步提升重大疑難疾病的醫療救治能力。齊阿姨正是得益於“‘一站式’解決患者診療需求”的理念,通過消化科、內鏡中心、麻醉科聯合診療,把不可能變為可能,解除了病痛。“醫生要多為病人着想,不要怕困難,聯合多學科的力量儘可能服務好病人。”張順財教授説。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81 字。

轉載請註明: 進食困難暴瘦30斤的齊阿姨,“生命管道”在這裏重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