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初春乍暖還寒,養生要特別注意這四個方面

由 端木泰華 發佈於 健康

連續下了好多天的雨,天空終於放晴,但初春乍暖還寒,此時如何養生?深圳市中醫院治未病中心汪棟材教授建議做好這四點,讓你更健康!

注意三防

一、防“倒春寒”

冬天剛過,春寒乍冷,自然界的陽氣開始生髮,早晚温差較大,尤其在嶺南地區,常常寒中夾濕。濕寒之邪最易侵犯人體臟腑與關節,導致感冒、哮喘、關節炎等疾病發生。

深圳市中醫院治未病中心汪棟材教授提醒大家,在穿衣上要尤其注意保暖,減衣不能太快,應多捂一段時間,以緩慢調整身體的陰陽平衡,適應新的氣候特點。

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講,要“順應天時,順應自然”。俗話説得好:“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春捂”是傳統的養生之道。春捂也要“捂”得恰到好處,捂的重點在於頭、背、腹、膝、足。

01

頭部為人體“諸陽之匯”,是全身陽氣最旺盛的部位,風寒之邪易侵襲人體的頭部。年老體弱者可戴帽子保暖,洗髮洗澡後應立即擦乾,不能當風直吹。

02 背:

背部保暖可預防寒氣損傷“陽脈之海”——督脈,減少感冒發生幾率。

03 腹:

腹部保暖有助於預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瀉;女性更應注意腹部及下半身保暖,避免痛經、月經不調等婦科疾病的發生。

04 膝:

膝為筋之府,寒則易於攣急,膝部受涼可導致關節局部肌肉和血管收縮,引起關節疼痛。多捂膝蓋可以加強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痙攣。

05 足:

“寒從腳起”,足為陰脈所聚,陰所常盛,且遠離心臟,血液供應少,容易遭到風寒侵襲。經常搓腳、泡腳可增強人體陽氣,增強抵抗力。

“春捂”要有度,既要堅持“春捂”,又要防止衣着過多,使機體的抗寒能力降低,出汗後稍一受涼而易導致感冒。總之,“春捂”要順應陽氣的升發,從而保證機體的健康。

二、防“春困”

經過春節假期的休整後,大家開始上班時好像不太適應,很容易引起疲乏,也就是常講的“春困”。

俗話説:“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汪棟材教授表示,從中醫的角度講,是“天人合一”的表現,隨着四季更替,陽氣和陰氣相互轉換。因經過一個冬天以後,人的陽氣需要慢慢要舒展,從而導致氣血主要在四肢和體表運行,相對而言供應大腦的就少了,就會使人產生疲勞困乏的感覺。

《黃帝內經》裏提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中醫講究“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此時我們應加強鍛鍊,可以適當做一些有氧運動如登山、郊遊、散步等,也可以選擇八段錦、太極拳等,促進身體血液循環,增加陽氣,提高機體免疫力。儘量避免在氣温比較低的時候運動,地點儘量選擇空氣清新之處,使春氣升發有序。

三、防“傳染病”

春季主生髮,萬物蠢蠢欲動,細菌、病毒亦隨之活躍,且易隨風傳播,故春季傳染病多發。當今面對新冠肺炎的傳播,我們應保持一個良好的身體健康狀態,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防護,注意環境衞生,增強自身抵抗力,預防疾病的發生。中醫所謂“未病先防”,在疾病發生之前提前預防更為重要。

另外提醒大家春季傳染病初期多有類似感冒的症狀,易被忽視,因此身體有不適應及時就醫,特別是有發熱、皮疹症狀,應儘早明確診斷,及時治療。

中醫專家從以下飲食、情志調節、起居三方面提出建議

春季自然界一派生機勃發、欣欣向榮的景象。因此在飲食、情志、起居諸方面,都必須順應春天陽氣升發,推陳出新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

健脾祛濕

淮山、薏米、蓮子、扁豆、茯苓等都有助於健脾化濕;香葱、香菜、枸杞葉、菠菜、橘子等應季蔬菜瓜果。

春季陽氣初生,飲食宜少酸多甘,宜多吃些甘味的食物。酸入肝經,多食酸易造成肝火過旺,傷及脾胃。宜適當食用辛温升散或辛甘發散的食物,可扶助陽氣,順應春季陽氣升發的特點。

春筍鯽魚湯

健脾祛濕、理氣昇陽

材料:

鮮鯽魚1條(約250g)、鮮春筍60g;小葱、生薑、料酒、植物油、精鹽、胡椒粉各適量。

功效與適應人羣:

本方具有健脾祛濕、理氣昇陽的作用。

適用於雨水前後的養生保健,亦適用於脾胃虛弱、肝氣鬱結所致情志抑鬱、食慾不振、脘腹脹滿、大便稀溏、排解不暢等症。

除了注意飲食,還可通過按揉穴位促進健康

揉按足三里穴豐隆穴

一、足三里:

作用: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人體保健要穴,經常揉按可以調理脾胃,促進脾胃運化。

《黃帝內經·靈樞》記載: 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餘,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於足三里。

定位: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大約四指併攏的寬度)。

按摩方法:用拇指揉按穴位,以舒適耐受為度,一般每天2次,每次3-5分鐘。

二、豐隆穴:

作用:豐隆穴主要是化痰濕,和胃氣。

定位:在外踝上8寸,脛骨前緣外側1.5寸(大約食指中指併攏的寬度),從腿的外側找到膝眼和外踝這兩個點,連成一條線,然後取這條線的中點,接下來找到腿上的脛骨,脛骨前緣外側1.5寸。

按摩方法:用拇指揉按穴位,以舒適耐受為度,一般每天2次,每次3-5分鐘。

補充説明:痰濕體質的人,可以經常揉按這兩個穴位。

近些年來人們生活條件改善,久坐工作的人越來越多,加之大量飲酒、肉類等高脂食物攝入增加,痰濕體質的人羣也在逐漸增大。痰濕不僅會引起肥胖、乏困無力,還可能導致更加嚴重的器質性疾病。

痰濕體質的人的特徵,國醫大師王琦教授曾給痰濕體質的特徵描述為"臉上油乎乎、肚子胖嘟嘟、睡覺打呼嚕”,讀者朋友可以自我對照一下。

情志調節

中醫認為肝屬木,與春季相應,肝“喜條達而惡抑鬱”,故有“大怒傷肝”之説。肝的生理特點是喜歡舒展、調暢的情緒而不喜歡抑鬱、煩悶。因此我們要做到心寬、心靜,尤其現代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工作繁忙時有浮躁,要做到“恬然不動其心”,以防止心理疾病的發生。

按太沖穴

常按太沖穴具有疏肝解鬱、潛陽息風、理氣調血的作用。

定位:太沖穴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趾蹠骨連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夾縫向上移壓,壓至能感覺到動脈映手(第1、2蹠骨結合部之間凹陷中)。

起居有時

春季養生應“夜卧早起”,儘量在晚上11點之前入睡,避免熬夜。

《黃帝內經》雲:“春三月,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行,以使志生。”春季養生要早起晚睡。相對於春天來説,白天逐漸變長。順應時令的變化,春季人活動的時間可以相應延長。春季的晚睡是相對於冬季而言的。

晚上11點到凌晨3點之間,是膽、肝經運行時間,春季要養肝,因此儘量不要熬夜,要在11點之前入睡。

春天應肝木之氣,肝氣喜條達而惡抑鬱,睡覺時間過長不利於肝氣的升發。因此春季要早起,不宜睡懶覺。春季早起活動,可以舒展筋骨,有助於陽氣的提升。■

【來源:深圳市中醫院,醫學指導:汪棟材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