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濕難,難於上青天!一張千年古方,只有4味藥,從根上斷絕濕氣
中醫上面有句古話叫做“百病易去,一濕難除”,可見自古以來祛濕都是一個大工程。十人九濕,濕氣重這個問題在現代人身上真的太常見了。有的人認為濕氣重就是體內的水分太多了,少喝點水就可以了。其實濕氣重並不是因為體內的水分太多,而是因為體內運化水液的系統出現了問題,就算是少喝水,同樣也會出現水濕的問題。
正常情況下,我們喝到肚子裏的水都需要脾的運化,通過運化把水液輸布到身體的各個部位,如汗液、尿液等都離不開水液的參與,然後一些多餘的水液還會通過膀胱排出體外。可是現在的人因為缺乏運動,貪吃冷飲等習慣,消耗了大量脾胃的陽氣,久而久之影響了水液的正常運化,水不能被有效利用,排泄也受到了影響,水濕在體內堆積的越來越多,濕氣自然就變得越來越重。另外腎陽不足也是導致濕氣加重的一個重要原因,現代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熬夜、久坐等,消耗了大量的腎精,腎主水,腎陽不足自然也會影響水液的代謝,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會經常水腫,尤其是下肢。
濕氣太重不僅會導致肥胖,還會嚴重損害身體健康,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了祛濕的重要性。今天就分享給大家一個千年古方,來自於醫聖張仲景,效果非常好,被視為千年祛濕第一方,這個方子就是茯苓白朮桂枝甘草湯。祛濕的方子千千萬,但是總體都沒有離開這個方子的精髓。
從名字上來看,這個方子只有茯苓、白朮、桂枝和炙甘草4味藥,取茯苓20g、白朮10g、桂枝15g、炙甘草10g煎水服用,每日1次,祛濕效果絕佳。
瞭解養生的人都知道,茯苓是一味煲湯時經常用到的藥,有健脾安神、利水消腫的功效。想要祛濕,就得先要健脾,脾的運化能力提高了,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濕氣重的問題。茯苓就有健脾運胃的功效,同時還能促進水液代謝,把脾胃之中的痰濕化成水液,從而達到祛濕健脾的效果。茯苓有利水的功效,藥效是往下走的,可以把中焦的水濕通過小排出體外,達到消腫利水的作用。
白朮
白朮也有健脾祛濕的功效,不過和茯苓不同的是,白朮的藥效是往上走的,可以把中焦部位多餘的水濕變成身體所需的津液。白朮和茯苓一上一下,互相配合,祛濕效果翻倍。
桂枝
桂枝就是桂樹枝頭那一小撮嫩嫩的樹枝,有很強大的生髮之力。桂枝性温,就好比太陽,可以蒸發體內多餘的水濕,變成皮膚所需要的水蒸氣,滋潤肌膚。
炙甘草
炙甘草就是在普通甘草的基礎上經過烤制或者蜜煉而來,既去掉了甘草的解毒功效,又保留了甘草補中益氣的效果。
茯苓有利水的功效,白朮和桂枝都屬於比較温性的藥材,如果不注意在祛濕的過程中很有可能會“過火”,所以就需要炙甘草這樣一味藥材來反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