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情商低的媽媽,就是和孩子不停地講道理

由 勞新忠 發佈於 健康

你的行為對於孩子來説,作用遠大於你的説教。

肯德基裏見到一位媽媽,在孩子將飲料灑在衣服上之後,不停地指責孩子。

説孩子這點事情都做不好,平時教她的用雙手端飲料,怎麼就記不住?

孩子一臉委屈地看着媽媽,在此期間,孩子的爸爸跑過來勸説。

可媽媽卻還是不依不饒,非要孩子承認是自己不小心,並保證回家後,弄髒的衣服自己洗。

大庭廣眾之下,小女孩顯得很無助,可是媽媽絲毫沒能意識到有什麼不妥。

直到孩子哭着承認是自己不對,媽媽才停止了指責。

這樣的場景,讓旁邊的人看後都紛紛搖頭,和我一起外出逛街的好友,輕聲對我説:

“這位媽媽,典型的屬於情商不高,她以為她的教育方式就是對的,可是她不知道,她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傷害了孩子弱小的心。

那天我看到那孩子在整個進餐過程中都顯得非常的鬱悶,而她的媽媽卻絲毫沒有察覺。

情商低的媽媽,才會不顧及孩子的感受,任意指責,並且不停地對孩子講道理。

孰不知,這樣不僅無法讓孩子受教,只會讓孩子陷入到尷尬的境地。

孩子犯錯,家長適當地講道理,並沒有什麼問題。

可是如若,你整天不停地説教講道理,對於孩子來説,那絕對就是災難。

教育家盧梭認為,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 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當孩子面對一件錯誤的時候,家長一味地與之較勁,逼迫孩子聽話,跟他們講關於這件事是否錯了的道理。

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將孩子推到了我們的對立面。

對孩子一次次的苛刻,就等於讓孩子一次次地自我否定,那種孤獨無肋,只會加深孩子的痛苦,讓孩子認為,自己做什麼都不行。

朋友曾對我説了這樣一件事情,她説她的女兒,有段日子特別喜歡從樓道的扶手上往下滑。

朋友對孩子説扶手很髒,不僅把衣服弄髒了,還存在安全隱患。

説了幾次,孩子當着她的面不這樣做,可是揹着她卻依舊我行我素。

這下她非常的不淡定了,甚至於有一次,差點對女兒動手。

聽了她的訴説後,我給她支了一個招:既然孩子願意這樣,那麼不如順着她。

只是告訴孩子從扶手上滑下去可以,但是一定事先拿抹布擦乾淨。同時由於有安全隱患,一定要在父母的陪同下才可以這樣做。

孩子聽了之後非常的高興,每一次朋友和孩子外出的時候,兩人都會玩這個遊戲。

再後來由於每天都要做同一個遊戲,孩子不再與樓道的扶手較勁了。

朋友事後對我説,看來有些時候,你一味地説教起不了任何作用,想讓孩子懂道理,家長要做得有道理,讓孩子知道,這件事情做了之後的後果,從中明白這其中的道理。

讓孩子深切體會到其中的道理,遠比你不停地講道理要好。

這才是情商高的媽媽要做的事。

當今的家長,總是喜歡以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孩子。

就拿前面那位媽媽來説,她認為將飲料灑在衣服上,原本是不該發生的事情,為什麼孩子就是做不到?

孩子做不到,她便開始不停地跟孩子講道理,只是,你這樣講下去,除了讓孩子更加反感這件事情,基本起不了什麼作用。

那麼如何才能讓孩子明白這其中的道理呢?

在此大人應該儘快給孩子做一個示範,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因為你如若想要孩子接受你的這一觀點,就要從情緒上入手,這樣一來,就比較容易一些。

你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只是一味地説教,你的觀點,孩子根本都沒能從心底裏認同,你説得再多,又有什麼用呢?

父母對孩子不停地説教,多半都是無效,對於孩子來説,父母的愛遠比舌頭更重要。

當然也有些家長很少和孩子講道理,他們做事的風格很特別,那就是既然我説了,你不願意聽,乾脆就直接開打。

打完後,卻又一再地問孩子,我為什麼要打你?打你是不是因為你不聽話的原因?下回你應該記住這次的教訓了吧?

這樣打完了,又反過頭再講道理的家長,比那些單純潔講道理的家長,更讓人無語。

如果説講道理的家長情商低,那麼打孩子的家長基本上就沒什麼情商。

那些又打又罵的家長,孩子若是遇上了,那簡直就是災難。

父母還有一個觀念偏差:以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孩子。

你認為對的,在孩子的眼中,也許根本都不存在對與錯的區別。

閨蜜有一回指着正在玩彩泥的孩子對她説,你這樣玩會把家裏弄得很髒,是不對的。

孩子則看着她地説:

“媽媽,難道玩彩泥就不對嗎,為什麼小悦的媽媽還鼓勵她玩呢?”

孩子的話沒錯,錯就錯在媽媽沒能意識到,玩彩泥在大人的行為標準中,覺得會將家裏弄髒,甚至於有些孩子會沾到衣服上,難以清洗。

可是對於孩子來説,玩彩泥真的不算是錯事,在玩的過程中,他們感受到了快樂,所以在他們的內心深處會認為,為什麼認為快樂的事情,就不對呢?

可是女兒玩彩泥,每一次都會弄髒衣服和牀單,如何才能讓孩子正視這個問題呢?

後來閨蜜不再阻止女兒玩,只是每一次都會讓女兒,將被彩泥弄髒的衣服自己去清洗。

幾次之後,女兒似乎對此有些改變,她主動對閨蜜説,以後玩的時候,不再弄到衣服和牀上,不然清洗起來,真的是太費勁了。

事後閨蜜對我説, 教育從來都不是講道理的過程,而是一個體驗的過程,只有讓孩子體會到了,他才能夠理解,才能夠轉變自己。

只有情商高的媽媽,才會這樣做。

當然也有些家長認為讓孩子去體驗和感受,太不直接了。

教育孩子最直接的方式,那就是告訴他,這樣做是不對的。

就像是有的家長曾説過的,我給他指了一條陽關大道,可他卻偏偏要跳入火坑。

是孩子喜歡跳火坑嗎?

不是的,而是孩子根本沒能意識到那是火坑,家長説再多,不如讓孩子去體驗去試。

也只有讓孩子試了,他才知道原來那條路是行不通的。

可是大多數家長,都不敢做這樣的嘗試,擔心孩子在體驗的過程中,會傷到自己。

以至於會對着孩子時常説教,甚至於是阻止孩子去做這件事情。

可是你想過沒有,你越是讓孩子不去做的事情,孩子就越想着去嘗試,從而導致孩子也越發的叛逆。

情商低的媽媽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常常去告訴孩子這樣是不對的,那樣是不行的。

在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於是也會導致與孩子頻發矛盾。

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説過: 孩子只能從自己出發看世界。

孩子所看到的,其實和成人所看到的是兩種不同的情況,父母給孩子講道理,是從成人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孩子並不能理解太多。

只有父母牽着孩子的手,讓孩子從中體會道理,才能讓孩子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父母的講的這些道理。

此時的他們,才會更加能夠體會到父母所説的這些,原來是有一番道理的。

就像前面的閨蜜,她對女兒説了很多次不能在牀上玩彩泥,可孩子就是不聽,如若她一味地説教,一味地阻止,肯定是起不到好的效果。

孩子只有體會了,理解了,才能夠內化成他自己的道理,才更加能夠懂得有些事情為什麼能做,有些事情為什麼不能做。

這個世界不僅只是孩子需要學習,需要成長,作為父母同樣需要學習和成長。

情商低的媽媽,應該學着該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做到不對孩子一味地説教。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説過這樣一段話:

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思,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你給孩子講道理,意圖太明顯,孩子是被動接受。

如若你以身作則,以你的行為去影響他,那麼效果將會好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