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寒氣重的時候吃什麼可以最容易排出來?醫生説:要看內寒還是外寒

由 万俟傲白 發佈於 健康

寒氣重的時候吃什麼可以最容易排出來?

寒氣分兩種,一種是內寒,一種是外寒。

內寒多為在裏的寒氣,是寒氣凝結臟腑;外寒多為在表的寒氣,是寒氣困阻肌腠。

內寒一般是身體陰陽失去平衡,陽氣相對減少,導致陽虛生內寒,長期未得到糾正,導致整個臟腑虛寒,出現形寒肢冷。

外寒一般是外來寒氣,困厄肌表,導致肌肉腠理寒氣凝結,多伴有怕冷、怕風等表現。

外寒與內寒不是絕對的,身體比較虛,外來寒氣可以直接侵襲臟腑,成為內寒;內寒日久,由內而外,導致肌腠關節出現寒氣凝結,也會出現外寒。

那寒氣要怎麼去除呢?

外寒與內寒的去除方法是不一樣的,需要按在表、在裏來論治。

首先是在表的寒氣。

在表的寒氣,要通過毛孔來散寒,可以用辛温發汗解表的藥物來驅寒。比如麻黃、桂枝、羌活、荊芥等。常用的方子有麻黃湯、桂枝湯、荊防達表湯、羌活勝濕湯等。

根據寒氣夾雜的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方子,比如寒邪困表的情況,可以用麻黃湯;如果體虛,肌表感受寒邪,毛孔不閉,容易出汗,就需要桂枝湯調和營衞;如果是夾雜有濕邪,就需要羌活勝濕湯、麻黃加術湯等散寒兼有祛濕。

但總的治療原則就是通過發汗解表,把在表的寒氣還直接排在身體之外。

第二是在裏面的寒氣。

這裏的寒氣,你就沒辦法通過發汗解表來排了。

如果通過發汗,那這個寒氣要從裏到半表半里,再到表,經過的肌肉臟腑就多了,得發多少汗,才能把這寒氣帶出來啊,等寒氣出來都出汗出虛脱了。

那在裏的寒氣怎麼去呢?

我們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在裏的寒氣本是陽氣不足,生的內寒,所以重在補充陽氣,而不是驅寒,陽氣旺了,寒氣自然就沒了。

這就是表與裏的區別,有本質的不同。

在裏的寒氣常見有兩個臟腑,一個是脾,一個是腎。

脾陽虛會導致中焦的虛寒。

中焦虛寒就會導致飲食水谷的運化功能出現失常,到時大便稀溏,甚至吃啥拉啥的完谷不化表現。

這種情況需要的是温中健脾,常用的中藥有桂枝、乾薑等,常用的方劑有理中丸,黃芪桂枝五物湯等。

腎陽虛的表現主要是形寒肢冷,腰膝痠軟,下肢水腫等。

這種情況下,要排寒氣,就需要温腎散寒了,常用的中藥有附子、杜仲、巴戟天、淫羊藿等,常用的方子有金匱腎氣丸,右歸丸等。

脾與腎經常是相互影響的,脾陽虛累及腎陽虛,腎陽虛累及脾陽虛,脾腎陽虛時比較典型的表現就是五更瀉,也就是五更天,天剛亮的時候拉肚子。

對於兩髒都陽虛的情況,就需要脾腎雙補了。

這是我對“寒氣重的時候吃什麼可以最容易排出來?”的一些理解,具體疾病,複雜多變,謹遵醫囑,科普文章,不易傳播,期待大家點贊、關注、轉發,如有疑問,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