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凍,不生雜病但“凍”得不對,小心惹病上身

古語有言“春捂秋凍,不生雜病”,但是“春捂秋凍”的養生法,真的適合你嗎?

“秋凍”的目的其實是顧護陽氣,讓身體適應季節的變化,以保持陰平陽秘的健康狀態。適當“秋凍”,能使人體慢慢地適應氣温下降,有助於增強自身的防寒抗寒能力。

但是,“秋凍”只適合身體素質較好的人,而現代人體質大多偏寒,多表現有脾胃虛陽氣弱的症狀,因此很多人都不合適“秋凍”養生。

1 心血管疾病患者

寒冷容易導致人體的血管緊張,使得氣血凝滯,血脈攣縮,心脈失養,從而會引起血壓的波動及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嚴重者甚至可能引發偏癱,危及生命。所以對於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不宜“秋凍”。

2 呼吸系統疾病患者

患有哮喘、支氣管炎等疾病的人呼吸道的防禦功能比較差,寒邪容易乘虛而入,導致咳嗽、氣喘等症狀加重,不利於疾病的康復。

3 腸胃病患者

腸胃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冷空氣侵犯胃腸,氣血運行不暢,易導致腸胃疾病復發。尤其是潰瘍病人受寒冷刺激後,可能會引發更嚴重的併發症。

4 關節病患者

有類風濕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等骨關節疾病的人羣,受寒時“老寒腿”會疼痛加劇,故應注意腿部保暖,不宜受凍。

5 糖尿病患者

寒冷時,機體內多種激素水平都會升高,從而致使血糖波動、病情加重。

另外,糖尿病人本身免疫力就較差,受凍時比較容易感冒,對血糖控制較為不利。

6 體寒女性

一到冬天就容易手腳冰涼、小腹寒冷的虛寒體質女性,不宜“秋凍”,否則易加重體內寒氣,誘發痛經等疾病。

對於身體素質較好的人來説,“秋凍”可以讓機體順利地從夏熱過渡到秋涼,對於健康有一定的好處。但“秋凍”也不能隨便凍。

時間夏末初秋最適宜

“秋凍”的原則是:身體略感涼意,但又不感覺寒冷。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説,最適合“秋凍”的時間是初秋,此時暑熱未消,氣温較高,稍微凍凍也無妨。

仲秋時氣温下降,雖然涼爽卻不至於寒冷,也是“秋凍”較好的時間段。

但晚秋時節寒意較重,且常有強冷空氣侵襲,若是勉強“秋凍”,反而傷身。

這三個地方不要隨便“凍”

1 肩部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但“凍”得不對,小心惹病上身

肩部受凍易引發炎症,如肩周炎。

秋季寒涼,肩部受涼時間久了抵抗力就會下降,容易被風寒濕邪侵襲,再加上現代人因生活習慣的影響,肩頸部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問題,故更易導致肩周炎的發生。所以即便是“秋凍”時也要注意肩部保暖。

保暖方法

入秋後建議減少或不穿露背、一字領衣裙,晚上睡覺時注意被子蓋好。

2 腹部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但“凍”得不對,小心惹病上身

腹部受寒易引起腹部經脈氣血瘀滯不通,不通則痛。例如,有胃病史的人受寒後容易胃痛,經期女性受寒後更易痛經等。

保暖方法

① 穿馬甲女性在秋季應儘量避免穿着露臍裝及低腰褲。老人、小孩、寒性體質女性及腸胃不佳的人羣,不妨在出門時穿一件馬甲,避免腰腹部受寒。

② 搓腹法每晚睡前將雙手搓熱,左手手心放在肚臍上,右手放在左手手背上。然後繞着肚臍按順時針方向搓摩腹部約10分鐘。長期堅持不僅可有效地緩解腹部受寒引起的不適,還可以調理脾胃、預防便秘。

3 足部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但“凍”得不對,小心惹病上身

腳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加之足部皮膚薄、脂肪少、保暖性差,所以足部皮膚温度偏低,也最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襲。

保暖方法

①泡腳 堅持用熱水泡腳,能有效地緩解手腳冰冷、温暖全身。若在熱水中加入生薑、花椒,可加強祛風散寒的功效。

② 按摩腳掌腳掌是人體臟腑的反射區,經常按摩腳掌可刺激氣血運行、改善足部冰冷的情況。如果記不清腳掌上的穴位,可整體進行密集的按壓,每按壓一個地方,停留3~5秒鐘,直至足部恢復温暖。

大家要記住,“秋凍”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大家應根據個人體質及承受能力進行調整,在身體感到寒意時就應及時增加衣物,切不可盲目受凍。

資料:養生中國

編輯:楊軍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03 字。

轉載請註明: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但“凍”得不對,小心惹病上身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