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低聲教育比大嗓門更重要?

孩子教育過程中,家長難免有着急上火的時候,畢竟與孩子有關的都不是小事,可教育並不是嗓門越大越有效,相反低聲教育的效果其實會更好。

每個孩子都是珍貴的存在,每個孩子在教育得當的基礎上都能成為天才,關鍵就看家長如何教育,道理不需要歇斯底里也能夠深入人心,對於孩子來説,父母心平氣和的説出來的話反而更願意讓他們接受。

家長高分貝的説話把原本可以平靜交流的對話變成孩子和家長之間的較量,沒有必要一定要等一方筋疲力盡之後才算是教育有了效果,大嗓門其實就等同於向對方宣戰。

當交談雙方的情緒處於緊張和敵對的狀態時,彼此都會不自覺的陷入對立狀態,而當互相都降低分貝的時候,語氣就會不自覺的柔和起來,從而緩解焦慮的情緒,更加冷靜的處理當下的問題。

為什麼低聲教育比大嗓門更重要?

“低聲”不僅適用於教育,同樣也適用於各種場合的溝通,除非需要慷慨激昂的演講之外,大部分時候,人們也願意和語氣温柔的人交流。

正所謂有理不在聲高,父母在批評教育孩子的時候使用較低的聲音,要比較高的聲音效果更高,而且越是批評斥責的話,越是要用低於平時的聲調來講,因為這樣更容易讓孩子理解和接受。

當家長情緒激烈的斥責時,孩子第一時間想到的並不是如何理解家長的話,而是先從情緒上生起牴觸,想要先逃避當下的場景,所以心思完全不在家長的語言內容上,重點是如何逃避,先不要説家長在情緒激動之下説不出什麼有用的道理,就算是説出來了也肯定讓孩子聽不下去。

況且自己的情緒越激動,思考的能力也就隨之下降,對於父母們的教育也無益處。在家庭教育中,降低聲調並不等於妥協,反而越平靜越能夠讓對方集中精力傾聽,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可能原本不打算仔細聽的話,也會條件反射的進行傾聽的動作。

洪亮的聲音是用來面對公眾或者大場合的,而平靜地説話反而能夠強調場合只有兩個人的時候對談話對象的尊重,容易構建良好的談話氣氛。

為什麼低聲教育比大嗓門更重要?

當孩子覺得自己是被尊重的時候,就會更容易用相同的態度去對待對方,尤其是對於準備被批評的孩子,家長的平靜能夠讓他們不會緊張和焦慮,從而更好的進行教育。

低聲講話是道理的表達而非單純的情緒宣泄,從而讓話語更有説服力,促使聽話的人保持冷靜。

如果當下孩子正在大聲哭鬧,家長首先要保證自己的情緒沒有被受到感染,然後才能分析導致哭鬧的原因,理智地應對,進而把孩子波動的情緒逐漸引入理智中。

其實如果父母平時能夠保持低聲教育,也是為孩子將來情緒穩定做好榜樣,讓他們知道無論遇到什麼樣的情況,保持自己的情緒穩定理智應對是最基本的反應。

低平的聲音,沉穩的語調能夠促進對方認真傾聽你的談話,至少可以防止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時候將重點放在不斷提升自己的聲調,情緒戰勝理智,讓矛盾升級。

低聲説話能夠讓彼此都處在低聲自制的狀態,可以為進一步説服孩子創造條件,相反面紅耳赤聲嘶力竭地數落孩子大部分情況下只會取得適得其反的效果,即使孩子當時聽話了,那也大部分時候是因為恐懼而非真的認同了家長的道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99 字。

轉載請註明: 為什麼低聲教育比大嗓門更重要?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