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兒童網導讀】愛發脾氣是孩子在1歲前後出現的現象,儘管孩子在這個階段出現壞脾氣是正常的,但是並不意味着父母就可以忽略這個問題,壞脾氣是不會主動變得理性和迴歸平靜的,如果不加以疏導,孩子無法培養其自制力,情商得不到提高,必然導致他日後處處碰壁,更重要的是,壞脾氣不加以疏導,既會傷身又會傷心。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句話一點兒都不為過,家長如果自己做不好情緒管理,又怎麼能要求孩子呢?孩子的情緒其實是很好滿足的,他們想要的絕對不是我們的不耐煩,氣頭上的我們常常覺得孩子是在無理取鬧,可是冷靜下來想想,估計他們也挺委屈的,誰會好端端的突然開始發脾氣呢,任何一種情緒都有由頭,大人如此,孩子也一樣。
忽然暴躁起來的孩子,很可能是由於下面這些原因:
1、溺愛的教養方式
父母溺愛孩子,任其為所欲為,有求必應,孩子就會傾向於利用父母的讓步實現自己的願望,這種放縱失教的情形,會養成他們的暴躁性格。
記得有個朋友跟我説過他們家孩子的事情:有一次去商場買東西,走到一家玩具店,孩子非要買一個玩具,家裏已經有了,可是孩子就想要,不給買就坐在地上,把商場的玩具左一個右一個地扔得到處都是。於是,家長生氣發怒,使勁打他的屁股和後背。孩子也不示弱,大喊大叫、大哭大鬧。結果還是買了那件稱心如意的玩具,事情才算了結。
在家裏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眾星捧月似地圍着他轉,對孩子也是有求必應,這才使他的脾氣越來越大,什麼都要人家讓着他,什麼事情都由他説了算。而且孩子的爸爸脾氣急,有的時候氣不過,就揍他,誰知道越打哭得越兇,簡直沒有辦法。
這種由於家長的溺愛,使得孩子子稍不如意便大哭大鬧。
2、健康問題
生病會影響一個人的控制能力,生病中的小孩兒,因為不能控制自己的身體而對什麼都不滿意,只能藉由種種特殊待遇來化解心中煩悶,還有一種情況是在生病期間,孩子受到特殊待遇,一旦病好了,特殊待遇便取消了,但在他頭腦中並沒有取消,孩子便會發脾氣。
最近我們家孩子經歷了發燒,鼻塞咳嗽,情緒極其不穩定,稍微一點點不如意就大發脾氣,而且還哭鬧,有時跟孩子好好説也沒用,作為父母肯定是着急、愧疚和心疼,着急孩子的病什麼時候好,愧疚自己沒照顧好孩子,心疼孩子身體難受,於是基本就圍着孩子,忙個不停。
有的孩子在生病期間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vip待遇,一旦病好了,感覺到落差很大,自然就用哭鬧和發火來重新引起大人注意。
3、需求被忽略
在家陪孩子玩,很多父母會在看手機,帶孩子出去玩,還在看手機,孩子遇到問題,一次次投來求助的信號卻都被父母屏蔽了,情緒上得不到關注和照顧,常常是引起孩子發脾氣的最主要原因。
4、有樣學樣
一個愛發脾氣的家長,教育出來的孩子往往就會變成愛發脾氣的人,孩子總是喜歡模仿家長的言行舉止,家長脾氣暴躁,孩子的性格也不會太温和。
曾經在地鐵上碰到一對母女,媽媽低頭看手機,她的女兒一開始是安靜坐着,後來就時不時的喊媽媽,一看就是很無聊的樣子,在尋求關注度。可是她的媽媽有一搭沒一搭地回答她,後來乾脆不耐煩的説:“坐着別動,哪來這麼多話!”
小女孩兒安靜了一會兒,接着又開始對着媽媽拉拉扯扯,力氣特別大,把她的媽媽弄疼了,媽媽直接吼了一嗓子:“你幹嗎?煩不煩啊!”
小女孩兒紅了眼睛,毫不猶豫的對着媽媽就是一巴掌,這時候她的媽媽也怒了,直接推了她一把:“你找揍呀!”小女孩兒沒做穩直接摔到了地上,她站起來開始對着媽媽,又抓又咬、大哭大鬧,眼睛裏都是憤怒。
媽媽邊躲邊用手捆住女孩兒的手,應接不暇中被小女孩兒一口咬住手,她疼的打了女孩兩個耳光,小女孩徹底失控了,在媽媽懷裏拳打腳踢,地鐵上的人紛紛躲開,不知道該怎麼勸這對母女。
這場鬧劇最終以兩敗俱傷而結束,兩人都氣喘吁吁的,嘴裏不停的説着互相傷害的話,而旁邊的人也在議論紛紛。
像這樣暴躁的父母還能指望孩子能如綿羊一般温和嗎?
面對孩子突發的脾氣,用什麼辦法解決
當孩子急脾氣上來時,父母要知道如何明確的引導和對待尤為重要,其實在孩子脾氣越來越壞的時候,對於父母來説,最需要的就是耐心,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如果不行,那就再耐心一點。
還可以這樣做:
1、表達對孩子的愛
當孩子急躁時,父母首先不能受孩子情緒的影響,保持冷靜,提醒自己:我面對的只是一個孩子,深吸一口氣,讓自己心平靜下來,學會温柔的跟孩子講話,這對孩子安靜下來是有幫助的,當孩子對你大吼大叫時,不要批評孩子,可以用簡短的語言回答孩子就好,試着接近孩子,給孩子一個擁抱,通過肢體上的接觸來安慰孩子,讓孩子的情緒慢慢的安靜下來。
2、對孩子“冷處理”
當孩子是因為無理的要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父母可以完全採取“冷處理”的辦法應對,當孩子發現沒有辦法對你造成“威脅”時,他自然會放棄自己的無理取鬧。
3、隔離政策
心平氣和地把孩子抱到另外一個安靜的地方,告訴他不再哭鬧時,就可以回來。等他回來之後,和他談談剛才的事,以及如何避免這種狀況發生。萬一孩子再度哭鬧,仍舊採取隔離政策。
比如帶孩子在外面購物時大哭大鬧,只要平靜地把他帶出來或帶上車。等他哭過之後,再繼續把剛才的事做完。不要讓孩子覺得發脾氣可以阻止你採購。
如何幫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緒
1、共情孩子的情緒
要想讓孩子別動不動就哭,當孩子哭的時候就要理解他,這比不允許他哭重要的多,嘗試着去理解孩子的情緒,並給予他宣泄情緒的機會。
孩子需要的是有一個能陪着他哭的人,而不是對他説:“不要哭了,這有什麼好哭的”,大多數父母都接受不了孩子的哭鬧,第一時間都是想辦法阻止孩子的哭泣,我們不要擅自去評價孩子的情緒,他想哭就哭,我們只需靜靜的陪着他,讓孩子把情緒發泄完。
2、幫助孩子平靜下來
孩子在哭的時候大多數是由強到弱的,但是每個孩子不一樣,抓住不同的時機介入很重要,比如我們家,孩子每次哭的很厲害時,我會借別的事情介入,“我們來擦一下鼻涕好不好?”因為孩子比較愛乾淨,在擦鼻涕的過程中孩子也沒法大哭了。
這種小技巧是因人而異的,在介入時候多觀察孩子,是否情緒已經緩和了,如果這樣能幫助孩子緩解情緒的話,説明介入時能夠幫助孩子控制情緒的。
3、平靜過後聊聊背後的故事
“剛才發生了什麼事情,可以跟媽媽説一説嗎?”“哭完了是不是覺得舒服一些呢?”和孩子一起回顧事情的經過,讓孩子明白這些情緒是可以告訴爸爸媽媽的,是可以理解他的感受的。
當孩子試圖以哭的方式來達到某些目的時,我們必須清楚的讓孩子知道:你可以把哭當做宣泄情緒的方式,但不能當作解決問題的手段,比如孩子因為得不到某一樣東西而大發脾氣,千萬不要為了讓他安靜而把東西給他。如果一發脾氣就能得到想要的東西,以後他就會更隨心所欲地亂髮脾氣,我們可以等到孩子情緒平靜後再來告訴他不能給的原因。
共情孩子並不是簡單的一句“我知道你很難過”,而是要真正的去尊重孩子,引導孩子,通過孩子的細節去感知他的情緒,在這個過程中,給予他成長的機會,讓他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
每個孩子個性不一樣,當他發脾氣時,我們採取的方法可能也不一樣,但是耐心是最基本的要素,我們需要耐心地觀察和分析他苦惱的原因,耐心地回應他,耐心地給予他安慰和共情。
當然這是個很漫長的過程,甚至我們往往會忍不住而失去耐心,但是育兒育己,和孩子一起成長,不也是我們一直修習的一門功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