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這些行為根本與自信無關,家長全被矇在鼓裏了!

文丨予源

場景一:家裏來客人,孩子不打招呼,直接回到自己的房間關上了門,留下獨自尷尬的家長。

場景二:教室裏,孩子大多數時候獨來獨往,呆在自己的位置做自己的事情,很少和同學互動玩耍。

場景三:家庭聚會,讓孩子展示最新學會的技能,無論怎麼説,孩子就是排斥拒絕,家長既尷尬又生氣。

這些全是很多家長常常描述的自家孩子“不自信”問題,這是真的嗎?

孩子的這些行為根本與自信無關,家長全被矇在鼓裏了!

01

你的孩子真是不自信嗎?

如何判斷一個孩子是不是自信?這可以上升到非常學術的專業問題,而並非是家長眼中的那些隨處可見的事件。

百度百科對“自信”的解釋是:在心理學中,與其最接近的是班杜拉(A.Bandura)在社會學習理論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的概念,是指個體對自身成功應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價。

自信與否原本是描述人在社會適應中的一種自然心境,即人嘗試用自己有限的經驗去把握這個陌生世界時的那種忐忑不安的心理過程。

依據心理學的科學解釋,自信實際上完全是一種自我的主觀感受,而不是他人主觀能夠判斷出來的。

而我們案例中描述的家長眼中的“不自信”,更多的是在社交場合的社交退縮行為。

這種社交障礙,尤其在青少年中發生較多,甚至大部分人在青春期的時候,會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社交退縮。社交障礙的具體表現是:個體在他人面前感到不自在和受抑制、避免與他人接觸的傾向。

社交退縮行為在絕大多數兒童青少年身上發生是孩子心理發展必須經歷的階段,尤其10歲以下的孩子,父母的應對方式對於孩子性格的塑造和影響會產生深遠影響。

02

家長如何應對孩子的社交退縮?

場景一中的孩子,起初是被父親教育家裏來人要有禮貌、要叫人、要打招呼,孩子雖然每次積極答應,但是面對父親的朋友大多數還是會迴避。

實際上,這種現象是孩子在面對不夠熟悉的成年人時,出於生物的警覺本能,自我保護意識帶來的行為迴避。成年人在初到陌生環境也會有發生警覺本能,產生非常明顯的退縮心理,甚至退縮行為。

家長需要理解孩子,可以在朋友來家裏之前向孩子介紹一下自己的朋友叫什麼名字,是自己的什麼朋友,來家裏是做什麼的。幫助孩子消除陌生感,讓孩子打個招呼其實沒那麼難。

場景二中的孩子,是在小學低年級階段時常被老師反饋的一類。會給孩子貼上孤僻、不合羣等標籤。這類孩子大多數先天的性格就是偏敏感內向的。

雖然先天敏感內向的孩子更容易發展成為不自信的性格,但是家長是否要進行強行干預,還是要取決於孩子的舒適程度。

在一項對小學三年級孩子的隨機採訪中,大多數老師反應這種孩子其實很常見,而且他們並沒有明顯的適應障礙,只是性格比較沉靜而已,而且這種孩子的注意力能力相對更穩定。

他們只要有自己穩定的社交小羣體,孩子自己沒有感受到有什麼不適應的地方,家長和老師不必要過度干涉。很多的創意小發明家是這類沉靜而專注的孩子。

場景三的孩子就更與自信沒有太大的關係了。他們大多數是對父母這種展示行為本身的不認可,甚至是反對。

近幾年,這種家庭聚會場景下讓孩子展示才藝的行為,越來越遭受到各年齡段孩子的吐槽和聲討。

家長們不如事前和孩子溝通,尊重孩子的意願,不必為面子而傷了親子關係。

所以,面對孩子的絕大多數社交退縮行為,家長需要做的是傾聽孩子的感受,依據孩子對社交環境的適應性來判斷要不要幫助孩子。而不能盲目判斷隨意給孩子貼標籤,反而讓孩子無所適從。

孩子的這些行為根本與自信無關,家長全被矇在鼓裏了!

03

如何幫助孩子度過社交退宿?

縱使家長做的再怎麼全面,隨着孩子的不斷成長,社交環境的豐富複雜,一部分孩子會在社交環境中感受到孤獨,想要融入團體卻不知道該如何做。

這種時候,家長一方面要給孩子足夠的情感支持,另一方面需要採用恰當的方法幫助孩子順利度過社交不適應的階段。

方法一、瞭解孩子的社交需求

面對孩子遇到社交問題,家長首先要做的不是一味指責孩子,而是要去理解孩子,詢問孩子的感受,幫助孩子先從社交挫敗的消極情緒中走出來。

然後,瞭解孩子遇到的具體事情是什麼。根據具體情況來分析事情,幫助孩子解決遇到的具體問題。

比如,孩子在幼兒園被其他小朋友搶了玩具。大多數家長會覺得孩子吃虧了,下次一定要搶回來。

當然可以搶回來!但是家長需要考慮更多的是,當孩子獨自面對時,沒有家長這個後台時,孩子自己能否如家長所説的去做?

有的孩子真的不具備搶回來的實力,告訴孩子保護好自己的安全,去和性格温和的小朋友一起玩耍也是社交選擇的策略。

孩子的這些行為根本與自信無關,家長全被矇在鼓裏了!

方法二、培養孩子社交優勢

每個孩子有自己獨特的性格優勢和特點,當孩子有明確的社交優勢的時候,在社交選擇上就會更從容。

比如,性格安靜的孩子特別喜歡做自己的事情,做手工,繪畫之類的。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在有興趣的領域強化優勢,孩子有自己的優勢,就可以抵消掉孩子在社交中的劣勢部分。

我見過一個三年級的小男生,特別的羞澀靦腆,但是他從小特別喜歡成語故事。他的身邊經常會圍坐同學想聽他講成語小故事,他講的故事特別有意思,繪聲繪色,還分角色聲情並茂的肢體展示。

在一次學校舉辦的故事大會上,全班同學和老師全部推薦他去參加。

這樣的孩子,你還會介意他的羞澀和靦腆嗎?反而是他沉靜的性格讓他從成語故事中找到自己獨有的樂趣和社交優勢。

04

寫在最後

內向收斂型的孩子確實在社交力上不佔有絕對的優勢,但是他們基於自己內向的性格優勢,往往具有非常大的鑽研潛力和爆發力。

父母們,別再説什麼,自己就是吃了內向的虧,不能讓孩子再內向。

如果孩子真的是喜歡安靜的內向型,在孩子的性格優勢上探索下功夫,和隨隨便便把孩子推出去,讓他不斷受到驚嚇和創傷造成挫敗的心理陰影。

哪一種對孩子的一生更有價值?相信答案不問自明。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33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的這些行為根本與自信無關,家長全被矇在鼓裏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