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節假日,一大家子人總是湊到一起聚一聚。每次都有幾個小朋友在這中間。每次家裏人都會給大家準備好多各種各樣的水果、糖果,還經常備着他們經常喜歡玩的一些玩具。
我經常觀察他們的行為,發覺每個人的表現都十分不同。 我的侄女,她總是專心致志地吃給她準備好的水果,或者玩積木玩幾個小時,不吵不鬧。而我的表弟,年齡更大一些,卻熱衷於看動畫片,看到忘我的境地。怎麼説呢?當他沉浸在他的動畫世界裏時,任何人和他説話,他都是沒有任何回應的。我對這種反差感到很奇怪,因此查閲了很多資料。
原來,在這種差異的背後,是小朋友的專注力在起作用。有的小孩子專注力差一些,因此他無法集中注意力在一件事情上;而有的小朋友專注力很好,他們能夠每次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收穫很多東西。但還有種極端情況,就是太過於專注,專注到目中無他,這樣的結果和前者大相徑庭。
有關專家提出了這樣一個方法來測試孩子的注意力。測試時間只7分鐘,大人需要在一個房間裏不同的地方擺上不同的東西,最好是小朋友經常玩的熟悉的玩具。放好後,觀察孩子在每樣物品前停留的時間和他的行動路徑。以此判斷孩子是否有足夠的專注力,正常情況下年齡越大的孩子行動路徑越簡單,在每個玩具前留的時間越長。如果,通過這個小實驗你感覺到了他們的專注度不夠,那麼就要通過一些方法提升孩子的專注度了。
歲數比較小的小朋友,家長可以讓他們接觸他們最喜歡的玩具,減少玩具的種類,以此來提升他們這方面的能力。年齡稍大一些後,大人應該以減少干擾的方式提高他們的注意力特別是當他們已經在專心於一件事兒時,不要突然叫他去吃東西、喝水、或者用別的東西吸引他的注意力。這樣很容易分散他們的精力,最常見的例子就是讓孩子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
上述辦法呢,是針對注意力不夠的人。還有的小朋友專注力實在太高,因此,與其説他是專心不如説他走神了。面對這樣的情況,大人們更要小心了。當孩子集中在一件事時慢慢地放空自己,像是與外界隔絕一樣是很危險的。特別是在公共場合,例如《小歡喜》裏的磊兒,剛來北京時望着車站指示發呆而差點走散。如果玩玩具或者看電視時發生這樣的現象而不加以控制,時間一久,他會把“隔絕”外界當成習慣,極其不利於他的健康發展。
因此,如果他有這種現象,首先要判斷他是不是真的走了神,如果反覆叫他,他卻沒有任何回應,基本就可以確定了。這時,你需要用實際行動把他“拉回現實”。通過拍拍他的肩膀、拿走他的玩具、關掉電視等直接方法,讓他回過神來。同時,父母還應該及時向他解釋為什麼這樣做,否則突然打斷他會讓他感到不解和生氣。除此之外,當孩子又要沉浸在一件事兒的時候,大人應該事先和他説好能夠做這件事情幾個小時,到了時間就要停止,來減少他在一件事情上花費的時間。藉此相對地“控制”他的專注度。
小朋友能否有恰當的專注度是一項特別重要的能力,如果孩子較早就體現出來了這種能力的強與弱,家長就能夠早早進行干預,對他以後的生活和學習都有幫助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