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三歲要開始立規矩,發脾氣講道理是“中下策”,上策很少人用
在逛商場時,你是否見過大哭大鬧的小朋友?無論家長怎麼勸説,依舊不為所動,即使是路人看了也不免捏把汗。然而,還有很多彬彬有禮的小孩子,舉手投足之間皆見教養。二者之間差別明顯,可見家庭教育有多重要。
那麼何種方法才更被推崇呢?一般來説,發脾氣最不被推薦,長篇大論地講道理效果並不明顯,最有效的就是立規矩,3歲便是一個節點。
人們常説“三歲看大”,可見人在三歲時形成的習慣會對將來產生很大影響。此時的孩子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理解和表達能力都有所提升。便於雙方及時交流,獲取反饋。
知名教授李玫瑾曾在一場育兒講座中提到要在孩子小時候立好規矩,為他們樹立標杆。讓他們能夠判斷對錯,正確評判自己的所作所為。
1.對孩子提出明確要求
家長在給孩子立規矩時,不要泛泛而談,而是要有明確的針對性,例如:每天早上必須喝牛奶、每天晚上九點必須睡覺等。除此之外,如果孩子有一些不良習慣,家長也可一同提出,幫助其改正。
2.嚴格執行,不向孩子妥協
規矩並不是寫在紙上、貼到牆上那麼簡單,如果不在生活中身體力行,也就沒有意義了。家長要充當好監督的角色,如果發現孩子違反規矩,就要及時提醒或採取“懲罰”措施。如果孩子哭鬧或求情,家長也不應動搖,否則孩子可能會抓住“漏洞”,再三突破原則。
3.獎勵與懲罰並行
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一句真誠的讚美或鼓勵會給他們帶來極大的自信,也能激勵他們堅持下去,養成好習慣。相反,在高標準、嚴要求下,一味地批評並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所以當孩子表現良好時,適當的鼓勵也是非常必要的。
當然,如果違反了規矩,就必須接受相應的懲罰。懲罰可以是三天內在晚上不許玩手機等,共同商定即可。因為孩子還比較小,價值觀會受周圍人影響,家長一定要擺明自己的態度,在懲罰時千萬不要顯得隨意,以免讓孩子覺得錯了也無所謂。
1.不要用暴力解決問題
很多人以為“暴力”就是“打孩子”,但其實也包括口頭的暴力。不少家長習慣對做錯事的孩子發脾氣,更有甚者辱罵孩子。其實,孩子的心靈都很脆弱,他們資歷尚淺,承受能力欠佳,家長的大吼大叫是對他們很大的傷害。嚴重者還會留下心理陰影,漸漸和家人疏遠。
體罰孩子並不能有效解決問題,如果沒控制好情緒與力度,可能還會造成更讓人痛心的結果。
2.耐心引導孩子
家長比孩子擁有更多的閲歷,應深切理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小問題。這個時候,家長應靜下心來,在孩子經過反省後,心平氣和地與孩子交流想法,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傾聽孩子的意見。最後達成的共識也會成為雙方共同成長的象徵。
孩子就好比小樹,任何外界因素都可能致其“長歪”,家長要及時發現問題,幫助孩子長成能夠遮風擋雨的大樹。3歲作為一個立規矩的黃金時期,家長們要牢牢把握,讓孩子形成正確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