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將孩子們“封印”在家,卻封不住他們成長的腳步,0-3歲是人成長髮育的關鍵期,作為嬰幼兒早期教育工作者,把握住這稍縱即逝的黃金教育期,為家長提供嬰幼兒照護的科學指導,幫助孩子健康成長,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是全社會的共同期待。
在上海開放大學“幼有善育,我們在行動”在線課堂第六期中,四川省心理學會學前兒童心理與教育專委會主任、成都師範學院兒童心理學教授文頤與廣大托育工作者和家長在雲端相見,從0-3歲嬰幼兒保教行業界定、保教人員崗位職責、托育的幾個誤區等入手,與大家共同探討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的幾個關鍵問題。
嬰幼兒保教行業有兩類機構,一類是托育機構,代替家長照料嬰幼兒,如托育機構中的全日託和半日託、幼兒園的託班、社區裏的家庭育兒中心等;一類是早教機構,讓家長帶着孩子過來,對家長進行科學育兒的指導,如托育機構的親子班、婦幼保健院的早教項目等。
雖然這兩類機構的服務對象、崗位職責有所差別,但兩類機構中從業者核心能力的要求是大致相同的,即嬰幼兒餵哺與照料能力、嬰幼兒保健與護理能力、嬰兒安全防護能力、嬰幼兒早期教育能力、環境創設能力、嬰幼兒保教質量評估能力、托育機構科研與人員培訓能力。一個專業的保育人員,除了對孩子發自內心的喜愛,還必須具備嬰幼兒各階段、各領域身心發展的專業知識。
在文頤看來,我國的托育行業正和0-3歲嬰幼兒一樣,處於發展的初期,脆弱而敏感,需要更多的從業者細心呵護、耐心澆灌。當前,仍存在一些可能阻礙嬰幼兒照護事業良性發展的誤區,需要家長和托育從業人員高度重視。
首先,兒童保健領域有很多專門的量表可以幫助判斷一個孩子的自然成熟是否達到了他所處年齡階段的正常水平。對於處於正常水平的兒童,通常進行的是推動其發展的早期教育,應該關注的是兒童內在價值的體現(包括自我的肯定、美感、人際關係、文化等),教育實踐更傾向於以遊戲活動為載體的、開放型的、讓兒童去主動建構知識或者能力的模式。而對於沒有達到正常指標的兒童,通常進行的是強化其發展的早期康復,更多的是強調刺激與強化,喚起他正常的感官反應,康復實踐更傾向於以訓練課程為載體的、高結構化的干預模式。
要提醒家長的是,如果自己孩子的生長“指標”沒跟上,千萬不要過於着急,很多機構會把一個正常孩子的早期學習和特殊兒童的康復訓練劃等號,事實上,兒保中用於特殊兒童康復或治療的課程和教學方法不能全盤照抄到正常兒童的早期教育當中。
又比如,將保育和教育分隔進行。以最常見的嬰幼兒大小便處理為例。在托育機構裏,這通常被認為是保育工作,應該由保育員去完成,但其實在這種日常的保育中可以注入很多教育的元素,可以乘機讓孩子認識大小便,進行性別教育、自我保護教育,可以進行穿脱褲子的訓練,也可以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和禮儀禮節。如果將保育和教育分開,就會錯過寶貴的教育機會。應提倡保育和教育的無縫對接,在照顧孩子的同時把把教育的元素給融進去,真正做到教養結合。
此外,成人的過度主導會影響嬰幼兒的成長髮育。嬰幼兒天生擁有學習的能力,他們可以通過感知覺和操作活動來認識自己和世界,作為家長,應該給他們這種機會,把豐富的刺激物呈現出來,給予孩子自主玩耍的時間和自由走動的空間,為孩子提供更多自由探索、自己思考、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不要過多地插手並能在必要時給到清晰的反饋。
共有逾3萬家長和托育從業人員參與了本期在線課堂的學習。“本次培訓讓我意識到要想成為合格的父母,光靠愛孩子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科學的育兒知識、良好的溝通技巧,給孩子更多自由的時間和空間,還需要與托育園緊密合作,共同助力孩子健康成長。”一位家長在課後感慨地表示。
作者:王星
編輯:王星
責任編輯:姜澎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圖:上海開放大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