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許多父母沒有時間陪孩子,他們有很多理由:工作忙、沒有時間、出差、加班……把孩子送回老家,把爺爺奶奶接來帶娃,僱保姆看孩子,各種各樣的家長,大家各顯神通。
孩子小的時候,選擇把孩子放在老家,讓爺爺奶奶來管。等到孩子3歲了,上幼兒園了,再接到自己的身邊。
這似乎是很聰明的做法,孩子年齡還小,什麼都不知道,誰照顧都是一樣的。等到孩子可以上學了,也能記事了。父母把孩子接到自己身邊培養感情,也不耽誤自己的工作。
著名的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曾經説過,孩子的養育需要一個穩定的環境,形成一對一的感情,最親密的親子關係。人生的前三年有恩於孩子,以後的日子才能立威於他。
三歲之前的努力,是父母對孩子的心理撫養,也是性格的培養,將會使孩子受益一生。
香港有一位著名的女博士,也是一位歌星,她的名字叫陳美玲。這個媽媽把自己三個兒子,都成功地送進了美國斯坦福大學學習。
當別人在請教她育兒經驗的時候,她曾經這樣説過:
“我不提倡把孩子交給別人帶,還是在父母身邊長大比較好,尤其是在三歲以前,這對孩子今後的成長是很重要的。”
孩子在三歲之前,父母要重視這樣幾件事,對孩子未來的發展很關鍵。
一、用心陪伴孩子。
美國的兒童心理學家本傑明·斯巴克認為,“兒童出生數月後,開始熱愛和信任經常照看自己的那一兩個人,把他們看作自身安全的可靠保障。兒童長大成人以後,畢生處事樂觀還是悲觀,待人熱情還是冷漠,為人多信還是多疑,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出生後頭兩年主要負責照看他們的人的態度。”
你還願意把孩子交給保姆或者老人帶嗎?
陪伴可不是單純地陪在孩子身邊,需要用心,相信每個父母都能做到的。
①每天擠出一點時間,陪孩子聊聊天。
語言是最簡單的溝通方式,也是孩子需要學習的一門技巧。在和孩子聊天的過程中,我們多鼓勵和肯定孩子,他的語言表達能力就會越來越強。
有時候,孩子也會和爸爸媽媽喋喋不休地講述,父母也要認真聆聽,孩子內心的垃圾情緒釋放出來了,心情就會開朗起來的。
②陪孩子游戲和運動。
爸爸媽媽多帶孩子運動,孩子逐漸培養出愛運動的好習慣,可以受益終身。如果你也希望孩子身體健康成長,就快點多帶孩子玩一玩吧!
③陪着孩子一起嘗試。
我們爸爸媽媽帶孩子,孩子會有更多動手的機會。爸爸媽媽要保持一種寬容的心態,允許孩子失敗,讓孩子鍛鍊獨立的能力。
當孩子面對挫折的時候,我們不要把孩子和別人相比較,多鼓勵和讚美孩子,讓他們體會到自己動手的樂趣和戰勝困難的成就感。
二、既要給孩子充足的愛,又不能過於溺愛。
我們都深愛着自己的孩子,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想要孩子健康成長,只有愛是不夠的,還需要我們認真地管教孩子。
溺愛孩子的後果是很嚴重的,往往會造成孩子不良的品質,壞的生活習慣。比如,一些青少年犯罪,孩子一些錯誤的行為,造成不可逆轉的後果。
孩子年少無知的時候,他們沒有自我約束的能力。我們家長有權利也有義務約束孩子的行為,幫助孩子建立正能量的人格。
爸爸媽媽太嚴厲,會讓孩子和父母比較疏遠。爸爸媽媽太溺愛孩子,孩子又沒有好的行為規範和約束。所以家長找到和掌握好愛孩子和管教孩子的平衡點,這是很重要的。
三、幫助孩子養成好的習慣。
教育孩子的過程,就是一個好習慣培養的過程。生活就是教育,特別是年齡比較小的孩子,更容易塑造品質。
所謂“三歲看大”,家長讓孩子在3歲前就有這些好習慣,孩子將來就能少走許多彎路:
①孩子有禮貌。
一個人的教養,是他一生的名片。所以我們從小就要培養孩子講文明,懂禮貌。
比如,要儀態端莊,要學會尊重他人,要遵守公共秩序。如果孩子出現不文明的行為,我們要及時制止他,父母也要做孩子最好的榜樣。
②孩子很獨立。
孩子不是我們的附屬品,我們也不能陪伴孩子一輩子。所以,孩子要做一個獨立自主的人,一步步離開父母的陪伴。
平時,我們要鼓勵孩子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支持孩子在一些事情上自己做決定。當我們家庭裏有什麼問題,也可以讓孩子思考和幫助解決,這樣的孩子進入社會以後領導和創新的能力也會比較強。
③培養能與他人很好的交往。
我們人類是羣居動物,誰也不可能把自己完全封閉起來生活。所以,與他人交往也是必須有的能力我們家長平時不要把孩子保護得太好,特別是一些獨生子女,更要鼓勵他們交朋友、多分享。
有時間,我們還是多陪陪孩子吧!因為不經意間他們就會長大了,不要讓孩子在成長中留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