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公共場合孩子突然“犯熊”,怎樣才能不被人指指點點?寶媽別急

由 申屠仲舒 發佈於 健康

昨天看了新一季的《奇葩説》,最感興趣的就是這個辯題:公共場合遇到熊孩子,他爸媽不管,我要不要上前去教育他們。

作為一個寶媽,看到這樣的辯題很親切。這道題是站在作為公共場所其中一個人的角度來説,而且一定是一個沒孩子的人的角度説的,但是我看到題目後,本能的就站在了父母一方。

沒孩子的人可能會基於自己被打擾到的經歷去説,自己孩子自己看好,公共場合不要打擾別人,這不是正確的嗎?

但是生過孩子的都知道,孩子這種“生物”,誰帶誰知道,即使平常教育的再好,他也會有“犯熊”的時候。

比如電影院,沒有一個孩子能管住自己不動不説話,看見好奇的事情不問問題;比如餐廳,媽媽照顧完孩子吃飯,總要自己吃,不能隨時確保孩子只和自己互動不干擾他人;比如火車高鐵,沒有一個孩子能安靜呆在座位上幾個小時不動……

這些“文明”、“素質”的要求,本身是違背這個年齡段人的屬性特徵的,要父母完全控制住孩子,其實並不人道。

當然,父母還是有引導孩子行為的責任,這個也推卸不了,尤其是在一些非常極端的情況下,比如孩子大喊大叫,持續哭鬧等,作為父母,應該有處理孩子情緒的能力。

有一次,我再商場和碰到一個在玩具店撒潑打滾的孩子,打滾的範圍真的超過了一般人的想象範圍,媽媽試圖去抱,也控制不住孩子,場面一度非常失控。幾個服務員在旁邊手足無措。

很多媽媽都會在這個時候不知道怎麼辦,周圍人的目光對寶媽來説是非常大的壓力。

這個場景非常典型,孩子在公共場合任性不聽話,大人應該怎麼辦,一方面是來自外部的壓力,一方面還要考慮自己的行為對孩子心靈造成的影響,比如粗暴的打罵肯定是不行的,情急之下真的超級尷尬,那我們不妨在心平氣和的狀態下考慮好這個問題。

那遇到這種情況,父母能選擇的方案都是什麼呢?

之前有人提出,孩子用哭鬧要挾大人的時候,不要去抱他,忽視他,這樣他就會從大人的反饋中知道這是不對的。

但是,父母的無視其實是一種冷暴力,對孩子來説,和真正的打也沒有太大的區別了,這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

有的寶媽會對孩子喊,你再哭我就走了不要你了,這也是一種語言暴力,孩子會真的相信的,儘管這一招真的很管用,但是對孩子來説傷害太大,最好不要用。

孩子在商場撒潑打滾,一般是有自己的需求的,比如玩具,比如好吃的,爸媽覺得孩子的要求不合理就不答應,一看孩子哭鬧引起眾人圍觀,就答應妥協了,這對孩子確實會釋放一個信號,爸媽怕別人,孩子會學會利用這一點要挾爸媽,以後故技重施。

所以這種做法也不恰當,父母之前的不同意,就是父母的一個準則,孩子利用哭鬧就能打破這個準則的話,那父母的一整套準則,在孩子看來都是可以被打破的,那麼“規矩”的力量就會變得很弱,以後規範孩子行為,就只能靠“人”治了,孩子只需要搞定人,就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別人的目光可能是壓力,但其實我們不用太過緊張,其實旁邊人只要看到父母是有作為的,是在嘗試管孩子的,就不會把我們歸為“熊孩子和熊父母”。

這份本有的寬容,其實可以作為我們給孩子的一緩衝,用一種更温和也更堅定的方式來引導孩子。

具體怎麼辦呢?

首先,蹲下來堅定的告訴孩子,媽媽愛你,但你的要求媽媽不能答應,現在你不要再哭了,已經打擾到別人了,這是不對的。

這是在把自己的立場告訴孩子, 也是在把道理告訴孩子。

接着,孩子可能不相信,那就用你堅定的目光看着孩子,然後抱抱他,一邊安撫他的情況,一邊凸顯你的立場。

最後,當看到孩子態度有所軟化的時候,給孩子一個台階下。比如解釋一下為什麼不能答應他的要求,或者承諾,什麼情況下可以作為禮物送給孩子,讓孩子有個希望。

第三個這個選擇明顯最合適,但是在使用過程中可能遇到困難,比如孩子不配合,這可能説明,之前有過類似的情況,現在孩子已經更頑固了,不過沒關係,付出耐心,勇於嘗試,相信這個選擇慢慢用過之後,孩子會有更好的改變。

教育孩子需要智慧,相信採用這種方式的父母,即使沒能及時制止孩子無理取鬧,旁邊人也給點個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