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即興劇當中的“是的,而且”。這真的是一個好棒的遊戲。“是的,但是”是我們常常脱口而出的習慣,為了掌控孩子而讓自己省事一點,我們的大腦習慣性用簡單粗暴的方式或拒絕或下判斷,讓孩子思維的小火苗瞬間被掐滅。
比如孩子還想看電視不肯關的時候,“不能看了,都多長時間了,再看眼睛要不要了?”走過去關了。現在我們試試新的語言模式“是的,而且”。 “是的,你已經看半小時了,而且媽媽準備做飯了需要你的幫助,我想起來了,我們的豆芽寶寶好像長出尾巴可以吃了” 真實案例,我在學怎麼生豆芽,這幾天帶着動動觀察一顆綠豆怎麼長出小尾巴的,他很好奇,每次都幫我換水,每天都要掀起紗布看看長出來沒有。
2.情緒,是找到需求的指引每一種強烈的情緒背後都藏着一個真實的需求。果然,前幾天因為動動把超多不同類型的玩具混在一起,客廳一攤,卧室一攤,有天我感覺眼前亂極了,我就莫名的發火了,把所有玩具推倒在地上,珠子積木所有小玩意四處亂蹦了一地,我有點失控了。
我以為孩子會嚇到會哭,沒想到他默默過來安慰生氣又要哭的我,給我紙巾,然後開始撿玩具收拾。我為什麼會發火?我的需求是什麼?我要的是有序,有掌控感,可能那刻的畫面讓我感覺亂到崩潰,有種失控的感覺。
3.自信的媽媽從不要求孩子“聽話”聽話比起引導孩子自己找出答案,自然要家長費力很多,然而太過聽話也許也是某種危險信號。在平日無數的小事裏,一有機會,我總會引導孩子自己思考,自己判斷,自己做主,自己承擔,我知道終有一天,孩子要聽自己的話,比聽話更重要的是我們幫助孩子長出判斷問題的能力,思考的習慣,識別風險的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