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犯錯時,用這5句話代替批評與責罰,同樣的錯不會犯第二遍

由 都超英 發佈於 健康

當孩子犯錯時,家長們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大多都是批評或是責罰孩子,亦或者一部分較為温柔的家長,可能也會忍住責罰,但也免不了一頓心塞或淡漠,讓孩子自己待在一邊思考。

實際上,孩子在犯錯之後,家長們用什麼態度對待他們十分關鍵,因為這不僅影響到孩子將來的性格養成,還關係到孩子日後的為人處世。

孩子犯錯時,用這5句話代替批評與責罰,同樣的錯不會犯第二遍

1、“怎麼了?發生什麼事情了?”

相信這句話家長們大多都會説,畢竟肯定要先了解過孩子到底犯了什麼錯誤之後,家長們才會有後續的態度。

一般情況下,孩子也都會一五一十地事情原委説出來。當然,也有一部分孩子並沒有那麼“老實”,他們可能還會逃避回答問題,或是撒謊,把他們的錯誤給掩蓋掉。

針對這種情況,家長們需要讓孩子清楚,只有把事情原由説出來了,家長們才會瞭解整個過程發生了什麼,如果孩子仍是執意不説,依據孩子性格的不同,可以採用循循善誘的方式以及一定的“威脅法”。

當然,多數情況下,循循善誘的方式更能夠奏效,這也需要家長們具備足夠充足的耐心去引導孩子。

2、“你覺得自己這件事做得怎麼樣?”

其實這句話就是變相地在問孩子“你覺得自己有沒有犯錯?”但個人並不建議家長們直接這麼問孩子,因為在孩子聽到這句話之後,他們的潛意識裏會覺得,爸爸媽媽認為我就是錯的。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家長們用這句話來引導孩子,可以讓孩子進行自我思考,從中也能夠得知,孩子對於他所做行為的認知是什麼。

因為一部分孩子並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錯誤的,只是出於好玩的目的,甚至還是因為無意間看到別的孩子這麼做,於是便效仿。

因此,家長們先別急着給孩子下定義,認為孩子這麼做就是錯的,應該先是秉持讓孩子自我瞭解行為性質的目的,這才是關鍵。

3、“這件事情是……”

當孩子對於他們的錯誤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之後,家長們大抵上可以知道孩子們的想法了,那麼緊接着便是可以給孩子分析他們所做行為的性質。

這一步叫“定性”,當然最好也不要給孩子直接定性為這件事情是錯誤的,應該是分析這件事情為什麼是不好的。

舉個簡單的小例子,當孩子把一個珍貴的碗故意摔碎之後,家長們應該怎麼讓孩子清楚這一行為是不好的呢?

其實可以從碗摔碎之後可能把人的手割傷、流血,也因為珍貴的碗打碎了,因此損失了很多錢,所以這一行為是不好的。

從這些方面讓孩子清楚,原來故意摔碎碗這種行為是不可取的,孩子下一次也就不會再這麼做了。

4、“你想怎麼解決這件事呢?”

等了解過孩子的行為,以及孩子這麼做的原因種種之後,家長們便需要再問問孩子,這件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那你想要怎麼解決這件事情呢?

通常情況下,孩子都不可能一下子回答上來,也可能因為情緒在頭上,所以不太想説法,那麼這時候家長們可以不用先急着逼孩子回答,給孩子一定的時間去考慮,這同樣也是給家長自己時間平復情緒,以及考慮接下來要怎麼做。

當孩子差不多考慮清楚之後,家長們便可以向孩子瞭解想法,如果孩子表達出來的做法是可取的的,那麼鼓勵孩子去彌補。

相反,如果孩子表達出來的想法是不可取的,那麼家長就需要引導孩子往正確的解決方法上去考慮。

5、“媽媽給你建立規則”

這也是最關鍵的一步,當孩子把上面所有步驟都做完之後,同時也彌補了錯誤。這時家長們就要告訴孩子,“媽媽要給你建立幾條規則”,在這規則之中,加入一條如果孩子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那麼會有嚴厲的懲罰等着他。

與此同時,寶媽們也應該“説到做到”,不要等到下一次如果孩子再犯了同樣的錯誤,可是家長們仍然沒有嚴懲孩子,那麼想要看到孩子改變,其實這是很難的。

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孩子只有從錯誤中吸取到教訓,他們才會加深印象,在行為上也會有所約束。

也希望寶媽們能記住,孩子犯錯時,一味的責罰與批評是解決不了問題,用上面這些話來代替更為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