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個媽媽私信我,她是個全職媽媽,有個2歲的女兒,很可愛就是有一點讓媽媽很苦惱,太粘人了,無論媽媽做什麼,都要跟在後面,有一會看不到媽媽,就又哭又鬧的。
別人都説孩子太黏人是種“甜蜜的煩惱”,但是像膠水一樣黏人就讓媽媽很頭疼了。孩子這種表現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但是安全感卻不是陪伴時間越長就越多的。
他把出生不久的幼猴單獨關在一個籠子裏,在籠子裏放了兩個玩具的母猴,一個是鐵絲媽媽,一個是絨布媽媽,鐵絲媽媽提供乳汁,絨布媽媽沒有乳汁,來觀察幼猴到底對誰的依賴性更高。
實驗結果發現:除了餓的時候幼猴會找鐵絲媽媽,和絨布媽媽呆在一起的時間要更多。因此哈洛教授指出:接觸母親身體的舒適感,是孩子依戀母親的重要原因。
4個方法給予孩子安全感,輕鬆應對“分離焦慮”
1、不用擔心“寵壞”孩子
很多媽媽怕孩子時刻離不開自己會讓寶寶不獨立,不堅強,也怕養成一個“嬌弱”的孩子,把孩子“寵壞”。但其實,把握好成長時期,完全不用擔心這個問題。
6個月之前:
6月之前的寶寶黏人等行為都是基於生理反應和需求,這個時間段的寶寶,根本還不知道用哭鬧威脅父母,並不是有意識地情緒。這個時期如果孩子有哭鬧的行為,可能是餓了、尿了、病了,因此父母一定不能放任不管,要及時滿足孩子。
這種做法也並不是寵孩子,而是在建立與孩子之間安全的依戀關係,也是在建立與家庭成員的信任感和責任感。
2、積極引導寶寶表達情緒
6個月以後,寶寶的行動力越來越好,情緒感知也越來越多,內心的情緒更加複雜化,在快樂之外還會體會到生氣和難過等情緒,這也是情緒發展的必經之路,積極與消極情緒都體驗過,孩子的心理才會正常發展。
這個過程,媽媽們要有耐心,帶着積極的情緒來表達對寶寶的愛,讓孩子保持快樂的心情,有利於寶寶認識情緒、表達情緒、控制情緒。
3、陪伴讓孩子安心
6月到2歲左右,是孩子感覺分離焦慮的高峯,這是時期的孩子認為呆在媽媽身邊是最安全的,所以在這個時期,媽媽可以主動陪伴寶寶,和寶寶做一些遊戲,這樣孩子就不會覺得無聊,也不會一直抓着媽媽不放。
如果媽媽不得不離開,也要和寶寶約定好,告訴他你要離開多久,逐漸建立起穩定的安全感,讓孩子更獨立。
4、遊戲幫助孩子逐漸適應分離
到了2歲左右,孩子逐漸明白媽媽離開並不等於媽媽不見了,也能接受與媽媽的短暫分離。日常中媽媽可以通過遊戲的方式讓孩子逐漸適應,比如“躲貓貓”。
孩子過分黏人不是大問題,只是想得到媽媽更多的愛,花些時間和耐心,好好陪陪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