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在過去孩子在上小學之前,基本都屬於“放養狀態”,家長們忙着工作,幼兒園相當於現在的託管所,並不要求孩子讀好書。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現在的年輕家長把孩子的學前教育也看的特別重要,也為此付出不少心血,就是為了給孩子鋪墊一個好的基礎,這種做法並不是沒有任何依據的。
劍橋大學兒童教育研究團隊曾做過類似的跟蹤調查,發現兒童在學齡前有三個黃金教育期,如果能夠利用好這一點,對於孩子今後的學習將會提供較大的幫助。
孩子學齡前的“黃金三階段”,容易忽視的是第2個階段1、2歲左右的孩子
劍橋大學的研究團隊認為,孩子在2歲左右會達到一個腦發育的高峯時期,這一階段對孩子進行教育,是理想的階段之一。
其實在中國,對於2歲的孩子也有一個較有意思的説法,那就是“狗不理的階段”,因為孩子在2歲左右,會變得特別調皮,一沒看住就可能把家裏搞翻天,寶爸寶媽們也是頭疼不已。
這些也正是意味着2歲階段的孩子腦發育開始加強,這一階段的他們表現出較強的思維能力以及動手能力,如果寶爸寶媽們能夠加以引導,那麼也就沒有所謂的“狗不理”那樣的頭疼行為。
可能部分父母會覺得,2歲的孩子哪裏聽得懂父母的話,教育了也是白費時間與精力。實則不然,其實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認知與理解,如果父母能夠耐心加以引導,相信孩子是可以朝着理想方向成長。
研究團隊更傾向於推薦家長們對這一階段的孩子進行規則意識教育,這對於孩子自我行為的約束,以及具備較強的自律能力有較大的幫助,並且方法不能較為嚴厲,否則可能對孩子起反作用。
2、3歲左右的孩子
研究結果顯示,雖然孩子在1歲多就會開始説話,但是在3歲左右其語言表達能力才會呈現出較明顯的變化,意味着這時可以對他們進行表達能力方面的綜合邏輯教育,同時也十分建議進行溝通教育。
3歲以前的孩子思維較不具有邏輯性,想説什麼就説,不具有任何連貫性的詞句也會隨性所欲地説出來。
但是到了3歲之後,孩子的潛意識裏有邏輯性在約束,這也是為什麼部分家長髮現孩子之前説話雖然説得不怎麼樣,但是還是挺順溜的,怎麼到了3歲之後反倒不敢講話了,其實這就是邏輯性在制約着孩子。
這也是最容易被家長們忽略的階段,因為多數家長都覺得孩子1歲多就開始講話了,哪裏還用得着去可以鍛鍊孩子的表達能力,如果需要,也是1歲左右的事情,實際上這樣的想法就是較為片面的。
因此,教會孩子正確地表達,可以通過經常與孩子溝通。溝通的作用不僅可以讓孩子多輸入,同時還能夠讓孩子多輸出,是一項非常有益的親子活動。
當然,家長們還可以嘗試給孩子讀故事書的方式,讓孩子在一旁認真聽,讀完之後可以讓孩子表達從故事中瞭解到什麼,也可以讓孩子簡單地複述故事書中的內容,這樣也能夠很好地鍛鍊到孩子的表達與邏輯能力。
3、5歲左右的孩子
孩子在5歲之後,專注力的培養就應該提上來了。與先前的階段有所不同,5歲的孩子的理解與認知能力更強,自我約束能力也更強,所以對他們進行專注力訓練,比先前任何階段訓練的效果都要來得更好。
那麼如何鍛鍊孩子的專注力呢?李玫瑾教授就曾提出過一個建議,可以讓孩子畫畫,一開始拿一張白紙和繪畫筆給孩子,告訴孩子必須畫滿5分鐘才能夠停止,而繪畫的內容、方式隨意孩子發揮。
等到孩子能夠習慣堅持5分鐘之後,再讓孩子嘗試10分鐘、15分鐘、20分鐘……一直到40分鐘左右,這個過程以5分鐘遞增是為了讓孩子慢慢適應,而不是從5分鐘一下子變成30分鐘或更高,孩子將會很快排斥這一訓練。
而之所以把目標值最後定為40分鐘,是因為孩子之後上課的時間大多都是每節課40分鐘,因此可以以此作為一個標準值。當然,如果想要達到更長久的效果,家長們自然是需要繼續鍛鍊,只不過鍛鍊的難度以及所花費的時間會比前期都要難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