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看到一個討論貼:孩子疫情防控期間在家都養成什麼不良習慣?其中被大家提到次數最多的就是:玩手機。寶媽羣有位媽媽説,自家娃本來對手機沒啥興趣,自從疫情宅家開始,有事沒事就想玩手機、打遊戲。糾正了很長一段時間,卻發現孩子越來越上癮。
在近日公佈的《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中,未成年人的觸網率達到93.1%。其中學習、聽音樂、玩遊戲是孩子們上網最常做的三件事兒。
另外一組數據顯示,有半數孩子是通過爸媽的手機來接觸互聯網的。一方面父母對孩子玩手機這件事兒如坐針氈,一方面卻不斷升高兒童移動端使用率。是時候好好考慮一下,該如何引導孩子和手機相處了。
什麼程度算“沉迷”
在生活中孩子沉迷於遊戲的事情,是家長討論最多的。孩子纏着他們要玩手機,讓他們煩不勝煩。有位媽媽對我説:怎麼辦,我發現孩子才5歲就沉迷遊戲了。我問:具體有什麼表現呢?她告訴我:孩子一旦覺得無聊,就會向她要手機玩遊戲。
在《欲罷不能》中心理學家這樣為我們解釋“沉迷行為”:沉迷是對難於戒除的有害體驗的深度依戀。
父母別輕易給孩子貼上“沉迷”的標籤。儘管WH0將“上網成癮”定義為精神疾病,但是心理學界依然在這一問題上充滿爭議。畢竟如果這樣看來,拿着手機的爸爸媽媽可能都是“神經病”。判斷孩子是否已經沉迷遊戲,應參考這三個標準:
1、 是否影響到當下的活動。
2、 能不能主動停止。
3、 在其他事情上都提不起興趣。
在和家長的交流中,我發現有時候家長對於孩子玩手機的焦慮和恐懼,甚至比孩子對手機本身的興趣更嚴重。而這種情緒,反過來又促進了孩子對手機的好奇,產生想要打開“潘多拉”魔盒的效應。
因此,在孩子沒有出現這三種情況之前,沒必要採取強制手段,隔離孩子和手機遊戲。畢竟人們無法脱離時代而生活,手機的使用就是當代成年人也是當代孩子的生活方式。
沉迷手機遊戲的真正原因
那麼,如果孩子只是偶爾玩玩遊戲,並沒有沉迷,就不需要關注了嗎?恰恰相反,作為家長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孩子所處的數字時代比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容易形成“成癮行為”。因此在他們剛剛接觸手機的時候,就要進行恰當的引導讓孩子獲得免疫。為了達到這一目標,理解遊戲讓人上癮的兩個底層邏輯就顯得尤為重要。
邏輯一:神奇的快感中樞
神經學家克萊爾·吉蘭認為:毒品和上癮行為激活的是相同的大腦獎勵中心。
有次小草莓去表哥家做客,表哥家有一台遊戲主機就帶着她開始玩大型遊戲,像是《戰神》《三國無雙》之類。我去接她時,發現兩個孩子已經不吃不喝玩了將近7個小時。當我和孩子深談這件事兒時,她告訴我:雖然我是女生但看到精緻的畫面,也根本停不下來。
在孩子玩遊戲的時候,完成任務獲得即時獎賞的快感,會刺激大腦大量分泌多巴胺,讓他覺得幸福和快樂。這顯然比通過努力學習獲得好成績要來得更容易也更快。然而這種多巴胺的噴湧,會被大腦視作“異常”,從而產生一輪抑制,於是孩子就要用更多的時間和遊戲來重獲快感,這就是停不下來的根本原因。
邏輯二:不容忽視的環境
在很多教育專家的理論中,孩子對手機遊戲沉迷,和家長的言傳身教有很大關係。他們建議爸爸媽媽離開手機回到孩子身邊,給孩子一個“大家都不用手機”的環境。他們顯然忽視了一點,在進入集體生活後,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由於工作原因,我和妻子都基本在電腦上工作,手機一般會放在書架最上面。孩子鮮有拿手機玩遊戲的機會。但是有一次草莓回到家對我説:“媽媽,給我下個奇蹟暖暖,同學都在玩。”即便家裏是沒有遊戲的環境,但是進入羣體,為了不成為異類,孩子也會主動去接觸遊戲。
朋友圈的影響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特定的環境也會觸發孩子對遊戲的沉迷。比如有位朋友,總在樓下的咖啡館約我們見面,為了安撫孩子,都會塞給他一個手機。結果一到類似的環境,無論需不需要,孩子都會纏着他拿出手機來玩遊戲。
如何幫孩子建立“防沉迷系統”
就像前文所説的,我們和孩子身處在這樣一個容易上癮的時代,讓他們不至於因為沉迷遊戲而耽誤學業,就絕不僅僅是一次兩次的阻止、沒收手機等方式能達到的,而關鍵是幫助他們建立起一個“防沉迷系統”,並且越早越好。
首先,打基礎,營造親密的親子關係。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微信裏領導在催方案,購物車裏的東西要結賬,好像還要叫個外賣。然而孩子在身邊纏着要你陪她玩。一些父母可能就要拿出哄娃神器手機了,視頻遊戲打開後,世界就清靜了。可真的是這樣嗎?
作家馬婭·薩拉維茨將上癮的本質描述成一種關係。在孩子生命的早期,如果親密關係靠刷視頻和玩遊戲來維持,那麼對孩子們而言遊戲或手機就會和與父母的親密關係同等重要。因而,建立孩子防沉迷系統的第一步,就是提供足夠的關注和溝通,別輕易地將孩子引入用“遊戲”填補空虛的邏輯循環中來。
其次,温柔堅定的學會暫停
當孩子玩手機,制止無效時,建議父母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想要孩子改掉這個習慣,需要一些技巧,給孩子正確的引導。比如與孩子做個約定,第一天家長與孩子放下手機一個小時,誰沒有做到就會受到懲罰。家長可以適當地認輸,並且接受孩子的懲罰,這樣會讓他有成就感,也會對手機以外的事情感興趣。
最後,幫孩子在其他領域,尋找“快感”
在某種層面上“沉迷”並非壞事兒,比如達·芬奇難道不是沉迷於各種胡思亂想麼?難道米開朗琪羅不是沉迷於畫畫嗎?沉迷遊戲的最大問題是:現階段的收穫無法抵消獲得的時間。
一位朋友的孩子曾經沉迷於手機遊戲。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她給自己和孩子報了網球班。運動帶來的多巴胺分泌,和親子互動產生的幸福感,讓孩子發現了遊戲之外的“新大陸”。現在她的兒子依然玩遊戲,但已經可以隨時停下來了。除此之外還有更加廣泛的其他愛好。
寫給家長朋友們:
孩子沉迷於玩遊戲,一定不是單一的因素作用,也不一定會導致悲劇。重要的是,在他們接觸手機遊戲時,我們父母作為一個引導者,應該給她什麼樣的建議和幫助,建立正確的支持體系,在這個成癮的時代保護他們,直到孩子也擁有了足夠的判斷力自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