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由全職媽媽帶着的孩子,很容易變得膽小畏縮,不僅自理能力差,還會過度依賴母親。
執筆:毛寧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全職媽媽可以説是最為偉大的“職業”了,在選擇放棄了自己的工作與生活之後,專心照顧孩子和家裏,但雖然偉大,卻並不一定適合所有的家庭,尤其是家有女兒的時候。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同事冰冰在生娃孩子之後就辭職了,安心的在家裏做起了全職媽媽,由於失去了大部分自己的生活,能夠聯繫的也就只有我們這些老同事了,但最近她卻總是在焦慮自己做全職媽媽這件事。
尤其是女兒慢慢長大之後,冰冰更加感受到了做全職媽媽的劣勢,那天女兒問她:“媽媽,我以後長大了是不是也可以像你這樣就整天待在家裏啊。”
冰冰一時語塞,自己在家全職照顧了女兒五年,一直都在孩子爸在外面打拼,女兒也受到了這樣的影響,對今後的職業規劃不是好事,惶恐的她也不得不開始儘快考慮就業的問題了。
其實,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像冰冰這樣的媽媽,《2019年度中國家庭孕育方式白皮書》中提到,目前中國年輕父母全職在家的人數已超過一半(約58.6%),其中95後的全職媽媽佔八成左右。
從現實的角度出發,女性懷孕後離職在家當全職媽媽,其實多與社會給媽媽的“職責”,家庭與職場難平衡,家中沒有老人搭把手等現實因素有關,逼迫女性不得不暫時放棄工作。
不過,雖説這種選擇確實短期內解決了問題,從長遠來看,可能還是有一定的弊端。
全職媽媽“任期”太長,會造成哪些影響?育兒專家稱:3歲以前的孩子更需要父母陪在身邊,因為這個階段正是成長的關鍵期,不僅自己的認知能力、社交能力和行為習慣等需要進行良好的培養。
而且在幼兒心理上這個階段的孩子容易產生“分離焦慮”,打擊孩子安全感,影響親子關係。
如果在這之後仍然採用全方位“以孩子為圓心的模式,反而會給孩子帶來傷害。
1、無法順利度過斷乳期
之前就有過報道,有位12歲的孩子到依舊每天都要喝母乳,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
此外,長期由全職媽媽帶着的孩子,很容易變得膽小畏縮,不僅自理能力差,還會過度依賴母親,長期如此,對兒子和女兒各會造成不同的傷害,具體表現為:
- 男孩長期與母親保持過度親密的相處,很容易形成“媽寶男”,影響擇偶和婚姻;
- 女孩則容易變得沒有主見,生活能力低下,日常中也可能比較嬌氣。
2、不利於孩子獨立
3歲之後是孩子的第一個社會獨立期,最常見的就是從家庭單位逐步轉到以學校單位為主的生活模式。
如果長期由母親全身心投入帶着,孩子可能依舊有着強烈的依賴心理,作為母親也很難放手,而如果你強行掰斷了她的翅膀,以後又可能要質問她為什麼學不會飛翔。
尤其是很多有女兒的家庭,不敢輕易的做全職媽媽,因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只能看到媽媽一直在家,超過期限之後,容易造成女兒認知上的誤解,影響其未來職業上的選擇,這個危害往往不出二十年就會顯現。
3、被孩子厭煩
孩子的生長髮育尤其自然規律,在長時間的依賴過後,會逐步進入自己的隱私和叛逆階段,如果媽媽長期習慣於全心照顧,事無鉅細可能適合幼兒階段,但到了需要隱私空間的時候,很容易對母親這種關心產生厭煩心理。
父母雙方如果都工作,真的對孩子不利嗎?很多認為,如果父母雙方都出去工作,會導致孩子白天都看不到爸爸媽媽,平時親子相處也更少,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發育,但實際上真的如此嗎?
機構調查顯示:父母均工作的孩子,其學習能力和適應環境的能力更強,主要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
- 父母都在工作,那麼整個家庭並沒有和社會脱節,父母雙方的閲歷是平均的,也不會造成全職媽媽疑心的情況。而且父母的工作經歷也會影響孩子對於工作和職業的認識與判斷,從小對職業這個事情有專業的認知。
- 如果父母工作能力強,那麼自身的專注力、執行力和邏輯性都更強,孩子在這種耳濡目染當中更能受到薰陶,各方面能力也會優於同齡孩子。
再者家庭經濟條件決定孩子發展的見識和上限,而母親也是孩子的榜樣,尤其是對標的女兒,更是要兼顧二者,選擇最合適的方式去陪伴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