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很多家長其實都越來越都不崇尚“棍棒教育”了,教育孩子的時候更多的是給孩子愛和自由,讓孩子能夠更幸福的長大。
但是孩子的性格卻往往事與願違,有一位家長就很沮喪的説,自己在孩子小的時候,自己就覺得優秀的孩子不應該是打出來的,所以就給了他很多的愛和自由;
結果卻養成孩子不被滿足時脾氣很大,給他講道理,他都能接受,但是下次還是不改正,自己實在不知道該怎麼教育了?
其實遇到相似問題的年輕父母有很多,其實這都是盲目推崇“愛與自由”的結果。
李玫瑾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擔任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副會長。對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有深入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她的家庭教育講座往往能一針見血,指出孩子教養問題的根源所在。
李玫瑾教授曾經在多個場合表明:別在立規矩的年紀,和孩子做朋友!
李玫瑾教授曾説:“當孩子兩三歲跟你鬧,最多也就是撒潑,但14、15歲自我意識強烈後再跟你鬧,可就升級多了,離家出走、跳樓自殺,真的什麼都乾的出來,完全不受管教。”
所以教育孩子,6歲前這段時間是相當珍貴的,不僅要給孩子充足的愛和自由,狠心該孩子立好規矩,同樣也是一件不可忽視的一件事,這樣孩子孩子在6歲之後才會很省心。
鍛鍊孩子,讓孩子擁有足夠的自控力
孩子在6歲前,最大的毛病就是想要什麼一定要馬上拿到手,不然就要哭鬧,不達目的不罷休。自控力差,所以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就會亂髮脾氣,稍不如意就對別人手腳並用。
但是如果整個習慣在6歲前家長不及時幫助孩子糾正,長大之後形成習慣,就更難改正了,所以培養孩子自控力要趁早。
更何況現在有很多研究都表明,自控力比智商更有助於學習成績,比情商更有助於社會交往和提升成績。
孩子上學之後,最讓家長操心的事情之一就是孩子寫作業從來都三心二意,邊玩邊寫,非常浪費時間,效率低孩子也非常痛苦。
但是孩子有了充足的自控力,那麼孩子能夠做到寫作業專心不跑神,那麼自然學習效率他也就高了起來上,從而進入一個良性循環。
自由與規則並行才有真自由
尤其是年輕的父母,會對“自由”的教育理念非常重視,但是在執行的時候卻忘記了,有邊界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結果導致家長在養育孩子的時候對他過於溺愛。我有一個朋友,就是從小對孩子“非常”尊重,和孩子説話從來都是温聲細語,如果孩子犯錯了,那就耐心的給孩子講道理,有時候一個道理能講1個小時,但是最後的往往不起任何作用。
孩子的思想用“無知者無畏”這句話表達非常貼切,因為家長不給孩子立一些規矩,定一些懲罰,孩子知道自己做錯什麼事情,或者是媽媽不讓做的,但是我做了,最差的結果也不過是媽媽給我“講道理”而已,自己並沒有什麼損失,那麼孩子自然不會改正。
所以家長應該知道,順應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選擇,並不等於徹底放棄管教和規則。相反,家長應該給孩子帶有約束的自由,有規矩的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自由。
家長該如何給孩子立好規矩呢?
無論是讓孩子養成自控力,還是給孩子有邊界的自由,都是需要道理和規矩兩者相輔相成。
1、讓孩子明瞭規矩的訂立與孩子切身利益所相關
訂立規矩時,家長要讓孩子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定下這個規矩,定下這個規矩對你有什麼好處,你之前的做法有什麼弊端,這些都要讓孩子知道。
家長千萬不要什麼也解釋,就告訴孩子,你要這麼做,你不可以怎樣做,這樣不僅達不到約束孩子的效果,還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讓孩子絕對父母在控制我。
2、懲罰要具體到點
有了規矩,自然也要有懲罰的點。不然這規矩其實就和一味的和孩子講道理一樣,是起不到震懾效果的。
在規矩制定之初,就要讓孩子知道,如果你違背了規矩,就要承受相應的懲罰。那麼這個規矩的細節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商議,雙方達成共識,這樣執行的時候孩子才會 更心服口服。
比如,家長定規矩,一天只能看半個 小時動畫片,如果到時間了還不把電視關了,那作為成為明天和後前就都不可以看了。
如果孩子覺得看半個小時不合理,那麼家長就可以問,那你覺得怎樣合理,兩人經過商討之後,或許最後的結果就是允許他看兩集。
那麼兩集之後不把電視關了,明後天就不許看,這也是可以的。
這樣,規矩立好了,就只會有兩種結果,一,孩子遵守約定,2集之後主動把電視 關了,這樣孩子也養成了自律的好習慣;
二,孩子不遵守約定,那麼家長在提醒他一次之後,就可以由着他了,但是第二天,家長就要嚴格執行規則,告訴孩子因為你昨天不遵守約定,所以就今天不可以看。
幾次下來,孩子就知道不遵守規矩是真的要受到懲罰的。
3、一事歸一事,不要翻舊賬
孩子是成長最快的,很多壞習慣,家長糾正幾次,就完全改正了,那麼如果家長總是翻舊賬,這種行為無論從生理,還是心理上,都極容易令孩子產生厭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