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部分孩子不考慮家長的感受?這是不是不孝的表現
在之前發生的眾多親子事件中,比如未成年人弒母案,還有成年男子當街毆打老母親等等,都給人們這樣一種錯覺——為什麼中國大部分孩子都不考慮家長的感受?而大多數正在撫養孩子讀書的父母對此感受更甚。
在孩子尚小的時候,孩子不理解家長的感受和難處,整天就知道索要玩具和新書包;本來想着孩子長大後懂事了,這種情況會少一點,然而等孩子逐漸長大,從玩具到新衣服、新鞋子,然後是新包包……好像孩子從來都是在“吸血”、索取,從來不為家長們考慮,而且孩子年齡越大越不為家長考慮。
是什麼導致這種局面?我們先説第一種可能:大部分中國家長不考慮孩子的感受。
中國家長不考慮孩子的感受,簡直是再稀鬆平常的一件事了。當然了,對於一小部分家長而言,他們可能會反駁這個觀點,説自己怎麼怎麼替孩子考慮啊之類,但是如果把所有事情剖析來看,他們的內核還是相同的——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只是分成命令和引導的區分。
為什麼中國家長不為孩子考慮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在孩子小的時候,沒有自理生活能力,所有的生活來源、吃吃喝喝都需要家長供應,而且生活上的許多難事都需要家長提供幫助,所以即使家長對孩子態度再不好,孩子們也只能忍受,並且努力放低自己的姿態,為了能讓家長更好的照顧自己。
這種情況我們經常見到,比如有些家長脾氣暴躁,經常怒罵或者體罰孩子,雖然孩子見到父母后很害怕,但是依舊小心翼翼的靠近父母,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只能依附父母生活,離開父母他們就只能餓死。也正是因為這種現狀,導致家長在帶孩子的時候,更加註重於顧及個人感受,而不是體會孩子感受。
隨着孩子逐漸長大,孩子有了自己照顧自己的能力,開始不需要依附家長生活,這時候家長就會轉換一種態度,孩子與家長之間的關係開始逐漸顛倒位置。尤其是當父母已經喪失生育能力的時候,家長在親子關係之間的地位就等同於過去弱小的孩子,因為他們知道自己老了之後需要孩子撫養,現在對孩子好一些,是為了讓孩子以後能夠讓自己養個好老。於是自己付出和近乎討好的態度,會讓父母覺得孩子不顧及自己的感受,於是説出“父母的心在兒女上,兒女的心在石頭上”這種話,企圖在道德上壓制孩子,讓孩子更好的照顧自己。
父母抱怨孩子不照顧自己感受,歸根結底就是為了引起孩子注意,就像是孩子小時候通過哭鬧來引起父母注意一樣,是為了子女更好的照顧自己。
其實對於家長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和孩子不考慮家長的感受,是能力大小變更引發的問題。孩子在小的時候,是能力最小的時候,這時候依附家長,唯家長是從。但是隨着孩子的逐漸成長,父母的逐漸衰老,原本有能力的家長能力越來越弱,而沒有能力的孩子逐漸越來越有能力,於是父母為了讓自己以後養老少看臉色,向有能力的孩子示弱。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對於能力變更的問題,常常是披上慈善的外衣的。當孩子沒有能力,家長有能力的時候,用“養”來牽制有能力的家長,讓父母給孩子提供美好的童年;當孩子有能力,家長沒有能力的時候,用“孝”來牽制有能力的孩子,讓孩子能給父母提供舒適的晚年。明白了這個道理,也就是到了為什麼有些父母抱怨孩子越來越不照顧自己感受的原因了。
以上是第一個問題,那麼第二個問題是什麼呢?那就是孩子與時俱進的思想。
現在社會上的大部分人都在追求什麼?當然了,很多人會想都不想甩出那兩個字來——“金錢”。然而並不是,現在大多數人追求的是自由,無論是權利還是鈔票,這一切的背後都是為了無拘無束的自由。家長是最渴望自由,但是也最忌憚自由的羣體。
家長渴望自由,這是可以説通的,畢竟沒有人希望自己被困在公司、被困在椅子上,那麼為什麼家長會忌憚自由呢?因為自由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權利接觸到的,如果自己沒有自由,而孩子懂得了自由的精神,那麼孩子就會超脱自己的掌控,自己再無法替孩子做決定。現代一些大學生畢業後,被父母要求留在本地就業,實際上就是父母忌憚自由的表現:因為他們知道,一旦讓孩子自由,那麼孩子就有更大可能性不會回頭。
現在學校的老師會教會給孩子自由,孩子也能通過書籍和網絡來了解到外界的生活有何風土人情,從而夢想着能夠出去,在自己想要居住的地方定居、工作。孩子嚮往自由,家長忌憚自由,這兩股相互矛盾的思想必然會引起碰撞,家長於是開始抱怨孩子不懂得照顧自己的感受。
所以這種現象,不僅是能力大小變更的必然結果,也是新老思想碰撞激起的火花,家長們一遍又一遍説着“你怎麼就不能省省心”,或者“你怎麼就不知道考慮我的感受”的時候,實際上只是説明了兩個問題:第一,自己能力降低了;第二,對孩子產生依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