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3歲後就要上幼兒園進入集體生活也是適應社會的第一步,孩子的很多社交習慣,以及學習思維等都會開始養成;
但是孩子上幼兒園之前,2-3歲這個時段正是討人嫌的時候,家長照顧孩子是費心費神, 一眼照顧不到就要“鬧翻天”。
而且還要擔心孩子未來獨立一個人在幼兒園,沒有家人的陪伴會不會哭?能不能和小朋友相處的很好?老師説的東西能不能聽懂?生活能不能自理等等很多孩子在未來可能會遇見的問題。
所以想要孩子能成才,能夠適應社會,孩子歲上幼兒園之前家長這2件事就要會“裝傻”。
01 做決定時家長要“裝傻”,提升孩子的自信心、獨立性
無論是大小事,孩子習慣了家長做決定,
衣服買什麼款式的,鞋子選什麼顏色
,那如果要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就會猶豫不決。
到了幼兒園,小朋友問他要不要去玩新玩具,孩子猶豫,不知道自己會不會玩兒,錯過了一個和小朋友拉近距離的一個機會;老師説回答上來問題獎勵一個,很多小朋友都得到了,但是孩子因為不敢表現猶豫了所以沒有得到。
那麼孩子長期看不到自己的閃光點,很
容易產生自卑的負面情緒
,
長期融入不進集體生活中,也很容易被小朋友孤立
、被嫌棄。
所以家長在這接下來的這半年時間,就要學會“裝傻”,比如:這個衣服要不要買,要不要把玩具借給小朋友玩這樣的小事就要
試着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
對於
孩子尚不瞭解的事情,家長也要積極“裝傻”,促進孩子積極探索的慾望和能力,提升自信心
。
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在圓桌派中曾説:父母要學會示弱,遇到問題可以向孩子尋求幫助,讓孩子幫忙出主意,這樣孩子才會去思考,成熟的更快。
即便是生活中簡單的一件小事,也能促進孩子、表達能力及自信心的提升。
所以説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幫孩子解決問題,不如教會孩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02 對於孩子的要求家長要“裝傻”,不讓孩子以自我為中心
兩歲是孩子第一個叛逆期,尤其是2歲半到3歲最為明顯,孩子發現自己能做選擇,能夠影響別人的情緒,不再只是一個言聽計從的小baby,可以有自己的主見了。
所以,孩子會運用自己的這股力量去挑戰別人的權威和測試自己的能力邊界。
這段時期的孩子脾氣會變得有點大,因為
語言發展未完全能表達需求
,所以就會變得沒耐心、煩躁,很多時候就會直接往地上一坐,哭鬧起來,其實也是在發泄這些鬱悶的感覺。
但是也將家裏的大人搞的團團轉,很容易讓孩子養成自我為中心的壞習慣,孩子模仿家長吼自己的行為,
3歲進入幼兒園之後,有脾氣大、煩躁,易怒、好打人這些惡習也很容易不被喜歡,被嫌棄。
所以孩子如果已經2歲半了,家長在處理孩子問題應該更柔和一些,不要吼孩子,但是也不要和他講道理,
學會“裝傻”,
不要對孩子千依百順,而是以身作則,
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及承認孩子的獨立性,以及通過繪本來引導孩子規範自己的行為。
因為孩子2歲半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還不是很全面,而且思維邏輯也不是很好,所以不知道自己這樣做是錯的,以及不知道家長要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