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是每個家庭的頭等大事,當然每個父母都有這樣意識;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很多父母會一直忙碌着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和教育環境。
趙女士的兒子今年6歲了,由於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對爺爺奶奶很是依賴。母子相聚的時間少,感情變淡也在情理之中。
雖説趙女士的事業現在起色了,但只要每次回到家,兒子就會表現得“很不乖”,為了讓兒子減少對爺爺奶奶的依賴,於是就將兒子接送到身邊教育。
但兒子的缺點特別多,還極難管教,每次批評教育兒子時,都不以為然,趙女士感到心力憔悴。
像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並不少見,從趙女士的案例裏,我們不難發現,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的陪伴教育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因此,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如果提出這三個“需求”,家長們一定不能忽視,否則對孩子的傷害很大。
一、當孩子提出要求父母關愛和陪伴的時候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情感都會有相對應的需求,尤其是孩子最喜歡、最信賴的父母,將是孩子最可靠的情感保障。
即使是1歲左右的寶寶,也會因為媽媽突然離去,會變得不思飲食。
因此,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沒有哪個孩子不需要父母的陪伴;
當孩子提出陪伴需要父母關愛的時候(尤其是3-8歲的孩子),父母若表現得漠不關心,甚至忽視孩子這種情感需求,這些創傷會在孩子的生命裏留下痕跡,日後肯定會以某種形式呈現出來,成為影響成長的一根刺。
因為孩子的情感在某些年齡段,甚至比成年人更加細膩、更加脆弱。
所以,父母不要輕易忽視孩子提出的關愛和陪伴請求,因為父母的關愛和陪伴會成為孩子一生的依賴。
二、請求父母認同的時候孩子的內心世界其實是既簡單又純潔的,但在成長過程中的受挫,很難讓孩子建立自信心。因此極其需要父母的認同,來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孩子需要認同的時候,如果父母不用積極的方式去處理孩子的問題,反而用打擊的方式,來“激勵”孩子的自信心和上進心,會嚴重摧殘孩子的內心,性格會慢慢的變得自卑、沒安全感、容易產生負能量等等。
因此,當孩子提出需求後,唯有家長的認同,才有可能讓孩子更加自信,去克服成長路上一個又一個困難、迎接一個又一個挑戰。
三、請求獨立的時候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無微不至的照顧,但是隨着歲數的增長,會有探索世界的需求,獨立意識也會越來越強,甚至會有擺脱父母的想法,尋求自身的價值。
當孩子提出想獨立自主的時候,如果父母忽視,依舊包辦孩子的一切,就相當於剪掉了孩子成長的翅膀,長大後依賴心理會越來越強烈、甚至有可能成為家裏的負擔,啃老、敗家子等等。
所以當孩子想獨立的時候,父母不如選擇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吃飯、穿衣、收拾玩具、做家務等等。千萬不要有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的想法。
綜上所述,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時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不斷的糾正自己,才能更好的輸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