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經常捱揍和從未被打的孩子,20年後的差距很大,家長要想清楚

由 欽慶敏 發佈於 健康

父母對孩子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希望他們能夠出人頭地,但是我們知道培養一個成功的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很多父母會用自己的辦法激勵孩子。

大部分父母會採用温和的方式鼓勵孩子,但是有一些非常極端的父母,經常用打罵的方式來激勵自己的孩子,覺得棍棒之下出孝子,認為只有打罵的孩子才能夠成才,經常捱打和從未捱打孩子會有差距嗎?

英國教育家摩西曾經説過:孩子墮落的淵源就是父母的打罵。經常捱打和從捱打的孩子也許在小的時候看不出來任何的差異,但是在過了20年,孩子成年以後,差異就會很明顯。

一、孩子的成熟度差異

經常捱打的孩子,會對父母產生很強的敬畏之心,父母的教育方式屬於權威型的教育方式,平時不敢和父母發生衝突,只能夠順着父母的想法,這樣漸漸就沒有了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

由於只會聽父母的話,心理得不到正常的發展,成熟的速度也就會緩慢下來,而從未捱打的孩子在他們由於沒有受到父母過多的管制,可以自然的生長。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發展,在碰到事情的時候,他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解決,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在鍛鍊中孩子的身心會有很明顯的進步,身心發展速度都會高於經常捱打的孩子。

二、孩子差三觀的差異

教育學家馬德里曾經説過:“在歡聲笑語長大的長大的家庭的孩子能夠對世界有一個更加全面的認知。”

從未捱打的孩子在父母那往往能夠學到更多正能量的東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也就更加的獨特,會有更加正確的三觀。

但是捱打的孩子卻不一樣,長期打罵中會變得木訥、遲鈍,往往看到的都是一些負面的事情,三觀有可能會發生扭曲,就如教育家李斯曾説過你不能的要求一個在泥濘中成長的孩子用單純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

三、性格方面差異

原本性格活潑的孩子,由於經常捱打,有可能會變得木訥、膽小、內向,如果是不捱打的孩子出現問題是會和父母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他依然可以天真浪漫,積極向上,樂於助人。

經常捱打的孩子與不捱打的孩子有這麼大的差距,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教育家李斯曾經説過:“父母是孩子快樂的源泉,同時也是孩子罪惡的開始。”

為人父母不能總是用打罵的方式來激勵孩子,以下幾點也許能夠幫助到各位父母

一、改變錯誤的教育方式

培養一個孩子就像是一場投資,需要用發展以及長遠的眼光來看待養育孩子這個問題,當父母察覺到自己的很多做法不恰當時,就要及時的做出改變,改掉之前的錯誤的教育方式。

二、冷靜分析孩子的問題

當孩子沒有達到父母的要求時,父母不要急着去打罵孩子,應該和孩子正面的交流,可以詢問孩子產生問題的原因,得知原因後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分析問題,在多方面、多角度地為孩子想出解決的辦法,只有冷靜才能夠使自己保持理智,父母要時刻記住這一點。

三、磨練自己的心性,與孩子多溝通

很多時候,父母其實也不忍心打孩子,但是會因為一時的衝動會忍不住,説明父母的心性修煉不夠,如果父母想要和孩子重歸於好,就應該磨練自己的心性。

此外也許父母可以在家養一隻小寵物,比如小狗,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他們對人的幫助很大,父母也可以帶着自己的孩子去外面遊玩,在玩耍中會慢慢忘掉一些煩惱的事情,而且只有在玩耍中,孩子才能夠和父母進行敞開心扉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