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歡“偷東西”?這背後隱藏的秘密,你真的知道嗎?
很多人對於“偷”的概念其實並不是非常清晰。有人認為一件東西在物主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借用不能算作是偷,也有人認為如果需要使用他人的東西,必須告知物主,並在物主同意的情況下才可以使用,否則就是“不問自取即為偷”。
孩子為什麼會偷東西
1.物權意識模糊
《幼兒行為問題應對》一書中這樣解釋孩子偷的原因:他們主要是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問題,喜歡的、想要的東西就是自己的,拿在手上的東西就是自己的,他們對於“別人的”和“自己的”沒有明確區分。
孩子在剛進入集體生活的時候,對於集體環境並不是很熟悉。他們對於集體的理解依舊是“以自我為中心”,他們不僅以自己的視角來看待問題,而且會認為自己喜歡的、想要的東西都是屬於自己的,對“別人的”和“自己的”沒有明確的區分。
2.受周邊環境影響
未成年孩子的行為更多來自於模仿,所以,家長的行為很重要,家庭環境也很重要。
如果家庭環境就是非常鬆懈,而且十分不注重對孩子的素質教育,那麼很可能會形成縱容孩子行為的教育方式。孩子的道德意識和行為正處於逐步發展和形成的階段,他的是非判斷能力還處於學習階段,並沒有過於清晰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偶爾的小錯誤如果不進行及時的糾正,那麼勢必會讓孩子在道德底線方面一步步的後退。
心理學家武志紅説過:幾乎無一例外,這些有偷盜癖的孩子,都有一個超高道德、超高自律的父母。
但通常這類父母對於孩子的管理也非常嚴厲,甚至有些苛刻。在這種教育方式下,孩子不但會對父母隱藏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還會對父母的管理產生一定的逆反心理。在這種嚴酷的教育下,孩子們甚至可能會有意地走向父母的反面,用偷竊來顯示自己的性格中最真實的一面。
1.一定要問清楚緣由
不問青紅皂白的懲罰是教育的大忌,很多孩子的性格缺陷都是由於父母不問緣由的懲罰造成的。就以偷東西為例,如果孩子的行為另有他意,而父母不問緣由的進行懲罰,很有可能會導致孩子產生一定的反抗情緒,會用更為極端的方式進行抗議。在問清原因的情況下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或者引導,對於孩子的成長更有幫助。
有些孩子其實並不明白自己的行為存在哪些負面影響,他們缺乏同時考慮自己和他人的能力,通常只會先考慮到自己。此時父母就要告訴孩子,別人的東西並不屬於自己,自己沒有權利拿走別人的東西,否則就會構成“盜竊”。
除此之外,父母還可以教孩子適當地考慮別人的想法,如果是別人沒有問過自己而拿走了自己的東西,自己又急於用這個東西的時候,會不會非常着急。這種方式能讓孩子合理地考慮到別人的感受,從而改正自己的行為。
適當的站在孩子身旁,和孩子保持一樣的高度,聽一聽他們內心最真實的想法,非常有利於糾正孩子的行為。如果父母做不到這一點,勢必會導致親子關係的疏遠。很多孩子的行為其實並沒有惡意,他們只是想以此來獲得父母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