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理由,證明説教孩子壞處多,三個特點,“邊門效應”值得借鑑

教育學家盧梭在《愛彌兒》裏反覆提到一句話:“跟孩子講道理是最無效的教育。”

執筆:喬蘇

編輯:王之風

定稿:蘇子後

現在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越來越用心,當他們做錯事之後,不能打不能罵,所以就用説教的方式來給孩子講道理,這也是在父母圈廣為推崇的方式,但實際上,我們常常發現,給孩子講道理他們也很少聽,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是常態,更有許多孩子會對父母的這種嘮叨產生逆反心理。

本文圖片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家長一:

我們家住6樓,上下樓沒有電梯,要從樓梯上下,他總是喜歡搞獨特,每次不好好走路,非要一隻胳膊放在扶手上挨着下樓,我都跟他説了好多遍,不要這樣,這樣會把袖子弄髒,也不安全,他就是不聽。

每次和他一起上下樓梯他倒是不這樣做了,表面上好像真的改掉這個壞習慣了,但有幾次我發現他回家袖子又髒了,問他他才支支吾吾的説又把袖子放扶手上了。

這樣的事孩子有很多,我發現自從我開始苦口婆心的教育他之後,他就喜歡錶面一套背後一套。

家長二:

我記得有這樣一件事,那天我在做飯,孩子一個人在客廳玩,一個沒注意,他就站到微波爐前面了,開始玩微波爐門,一會兒打開一會兒關閉,把我給嚇得,還好他沒有按電源鍵,但是這個事情的後果還是比較嚴重的,所以我就想必須教育他。

考慮到他年紀小,我就沒有進行打罵,只是耐心的給他講道理,別的不重要,他只要懂得這樣做很危險就可以了,結果孩子根本不上心,我在一旁都要急死了,他還傻傻的問我:“媽媽,我們晚上吃什麼呀?”讓孩子懂得道理實在是太難了。

教育學家盧梭在《愛彌兒》裏反覆提到一句話:“跟孩子講道理是最無效的教育”。

他表示道:人們常常最容易陷入一個困區,在孩子教育上第一步給他們講道理,孩子不聽進而就開始發脾氣,還是沒有效果就開始刻意感動,希望可以感化孩子,但實際上,這種自以為是的教育方法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是最有害的。

1、孩子認知有限,聽不懂

著名的教育學家皮亞傑曾經説過:孩子看世界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的。

尤其是三歲以前的孩子,孩子右腦發育的相對更成熟一些,所以看待事物比較感性,他們只希望自己的願望得到滿足,自己的情緒需求得到釋放即可,而完全不能像大人一樣考慮到事情的前因後果。

比如孩子喜歡拆東西,只是很喜歡東西被拆掉,碎成一地的快感,而完全考慮不到再安裝有多麼的麻煩。這時父母給孩子講道理,説這樣做怎樣不對,孩子是完全聽不懂的,只會感覺你們好煩,自己的活動受到了限制。

2、事不過三的“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指由於大腦接受刺激頻率過多或者作用時間過長,而產生的不耐煩或者心理逆反的現象。

這種效應具體表現在場景中就是孩子對父母不斷地嘮叨非常的反感。大多數時候,家長對孩子不停地重複一件事,孩子一開始是可以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的,可能只是需要時間反應和做出表態,這時家長的説教是非常有作用的。

一旦重複超過三遍,孩子就會產生逆反心理,本來想要改正的情緒也在喋喋不休的話語中消失殆盡,甚至出現“你不讓我這麼做,我偏要這麼做”的反抗心理。

3、反向心理強化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諷刺性反彈”,指的是當人們試着不去想某件事時,反而會比沒有控制自己的思維時想得更多,比自己有意去想的時候還要多。

比如努力使自己入睡時反而更加清醒,努力讓自己不緊張反而更加緊張,同樣的,家長越想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事情,期望值越大,結果就越不可能實現。

當一個道理反覆講過很多遍,很多孩子不是不理解,還犯錯的原因往往就是已經出現了這種反向心理強化,這種上升到情緒上的表現就很難改正了。

4、出現自卑情緒

如果家長只對孩子進行的一兩件事採取説教的教育,問題不大,孩子是有很大概率及時改正的,若事事都説教,孩子就會感覺自己哪一方面都不行,不管自己做什麼從來都得不到父母的認可,會形成嚴重的心理問題。

一方面孩子會比較自卑,最親近的家人從來都沒有鼓勵過自己,自己就是感覺能力不夠,在做任何事情時就喜歡畏手畏腳。

另一方面,和父母的關係也會逐漸的變冷淡,這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疏遠的過程,孩子會選擇逃避父母來避免自己再次被説教。

“邊門效應”運用到教育上簡單來説,就是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來給他們講道理,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具體方法有以下幾點:

1、將知識運用到遊戲中,豐富孩子的想象力

年齡太小的孩子理解不了大道理,這時父母就要把道理以他們可以理解的形式表達出來。比如孩子不願意刷牙,父母就可以給他們講一個螞蟻因為不刷牙所以牙變黑了的故事,或者教孩子學唱刷牙歌來提起他對這件事情的樂趣。

2、用幽默風趣的語言使孩子理解

孩子有時犯了錯自己也不能理解,如果這時父母就進行嚴厲的説教,甚至責罵,孩子可能會被父母激烈的情緒反應嚇到,而不能考慮其他了。

比如孩子不小心摔碎了水杯,相比於“你怎麼這麼不小心,怎麼把杯子摔碎了?”這種斥責,不如用“寶寶,水杯碎了,你猜他疼不疼呀?”這種生動有趣的方式來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3、讓孩子自己感受後果

再多的説教也不如讓孩子親自感受一下後果。單純的説教根本不可以讓他們感受到事情的嚴重性,適當的讓孩子承擔後果可以很好的培養他們的責任感。

比如孩子因為太貪玩把衣服又弄的很髒,先不要着急批評,可以讓孩子自己去清洗一下衣服,不要管洗沒洗乾淨,這種嘗試可以讓他們意識到洗衣服的麻煩,這時父母再加以正確的引導,孩子才會真正意識到自己的調皮給媽媽帶來了很多麻煩。

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並不是一件“告訴”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和建設性的過程,所以面對孩子,家長不要再單純的説教了,“邊際效應”趕緊學起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28 字。

轉載請註明: 四個理由,證明説教孩子壞處多,三個特點,“邊門效應”值得借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