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千古流傳的健康飲食秘訣!

中醫消化病健康

《黃帝內經》中的健康飲食觀

張璐説胃腸

圖片來自於網絡

《黃帝內經》:千古流傳的健康飲食秘訣!

家中的《黃帝內經》已被翻得破舊

今天給大家談談老祖宗留下來的飲食觀

··· ···

  “五穀”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主食、是主體食材,故而對其在維持性命的效能中所發揮的作用以“養”概之。而“五果”“五畜”“五菜”等輔助食材,分別對主體食材(“五穀”)具有“助” “益”“充”而已,決不能替代主體食材。

  人們為了生存和健康,要按照司歲之氣的特徵,收備藥物和食物,才會在健康需要之時無所遺漏。如厥陰司歲則備味酸之物,少陰、少陽司歲則備味苦之物。這樣,便得天地精專之化,氣全力弘。

  “生病起於過用”是《內經》發病學的重要思想。飲食“過用”,諸如:飢飽無度,寒温失調,偏嗜五味等會損害健康。

《黃帝內經》:千古流傳的健康飲食秘訣!

中醫健康觀

“ 天人合一 ” “ 陰陽自和 ” “ 形與神俱 ”

  近年來,有人從不治已病治未病、陰陽協調平衡、形神統一、臟腑經絡調和等諸多方面論述了中醫學的健康觀念。也有人從時間、空間、社會、軀體、心理5方面揭示中醫學健康觀念的內涵。還有將中醫健康狀態定義為人與自然、社會協調,以及自身陰陽動態平衡的結果,是“天人合一”“陰陽自和”“形與神俱”的功能狀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追求健康是人類的永恆主題,在影響人體健康的諸多因素之中,飲食因素是居於首位而且是最為重要者,正因為《黃帝內經》深諳此理,所以從食材的選擇,飲食五味對人體的雙向作用,以及如何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等方面,都有深刻的理解和論述。

《黃帝內經》:千古流傳的健康飲食秘訣!

合理的飲食搭配

“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 ”

  《素問·髒氣法時論》:“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此五者,有辛酸甘苦鹹,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耎,四時 五藏,病隨五味所宜也”。

  四時五臟的五味藥食調攝,五臟與四時、五行、五味相應。藥物以及五穀、五果、五畜、五菜等食物皆有五味之異,不過藥物的五味主要用來祛邪治病,飲食五味則是人體營養的重要源泉。

  故有“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之説,例如粳米、大豆、小豆、麥和黃黍等五穀糧食,是人類營養的主要來源;桃、李、杏、 慄、棗等五果,只能作為輔助;牛、羊、豬、犬、雞等五畜之肉,是血肉有情之品,常被用來補益人體;葵(冬葵、葵菜。古代重要蔬菜之一,可醃製)、藿(豆葉,嫩時可食;也指藿香)、薤、 葱、韭等蔬菜五味僅僅作為營養的補充。

《黃帝內經》:千古流傳的健康飲食秘訣!

  《黃帝內經》原文強調了飲食物的五味都能充養助益人體,只有“五穀”才是維持人體健康中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營養物質,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主食、是主體食材,故而對其在維持性命的效能中所發揮的作用以“養”概之。

  而“五果”“五畜”“五菜”等輔助食材,分別對主體食材(“五穀”)具有“助”“益”“充”而已,決不能替代主體食材。 這裏強調“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另一層意義在於要求人們對主體食材的選擇要多樣化,不能太單一。一旦食材單一,就會導致人體從飲食物中攝取營養成分的性味偏頗,久而久之,就會導致人體的陰陽失和,臟腑失衡而影響健康。

  因為植物性食材和動物性食材,不僅各自具有寒、熱、温、涼四性之異,還會有酸、苦、甘、辛、鹹五味之別。不同性味的食材在人體內分別發揮着“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不同的效能。而且性味各異的食材在進入人體之後,分別與不同臟腑具有特定的親和關係,如“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鹹,先走腎”(《靈樞·五味》)

適時選擇食材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説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養生原則,同樣也適用於處於養生原則第一位的健康飲食觀——即順應四時氣候規律對食材的選擇。

  就養生方法而言,在春夏季節要使機體陽氣發泄,以適應生長季節的規律,就是“春夏養陽”具體方法是多活動,少休息,多出汗。出汗是陽氣旺盛的標誌,所以叫“養陽”。秋冬之時要使機體陰精充足,陽氣內斂,以適應收斂季節的氣候特徵,就是“秋冬養陰”具體方法是多休息, 少活動,少出汗。因為汗為津液所化,津液是陰精的一部分。少出汗,既不損傷陽氣,陰精也能得以保全,所以稱“養陰”。

《黃帝內經》:千古流傳的健康飲食秘訣!

  唐代醫家王冰則以飲食調養中的食材選擇釋之。認為“春食涼,夏食寒,以養於陽;秋食温,冬食熱,以養於陰”春夏氣候温熱,若再服食熱飲食,就會使陽氣發泄太過,達不到“養陽”之目的。反之,“養陰”是通過保全陽氣實現的, 秋冬季節陽氣衰微,為了“養陰”則要防止陽氣外泄,但若過食寒涼反會傷陽,這也符合《黃帝內經》“去寒就温”“勿泄皮膚”的養生思想。故“秋食温,冬食熱”也是順應自然以養陰。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反覆強調的“用涼遠涼,用寒遠寒,用温遠温,用熱遠熱,食宜同法”藥食選擇原則。 所謂“非司歲物”,是指不按歲氣所司而採備之食材和藥物,其“氣散”而效能不精專,質同而異等。“天地之氣變不常,故物生之體質雖同,而性用之厚薄則異”。

不同地域

食材選擇

南方“其民嗜酸而食腐 ”

北方“其民樂野處而乳食 ”

中央“其民食雜 ”

  由於居住地區不同,人們受自然環境、生活條件,以及飲食習慣不同的影響,形成了體質上的差異,因而產生的疾病有一定區別,在治療疾病時必須採取不同的方法而因地制宜的道理。

  東方“其民食魚而嗜鹹,皆安其處,美其食”;西方“其民華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南方“其民嗜酸而食腐”;北方“其民樂野處而乳食”;中央“其民食雜”。

  《素問·經脈別論》:“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此為常也”。此處所説的“過用”包括七情太過、氣候異常、過勞過逸、房事太過等皆為致病之因。這裏僅就飲食“過用”,諸如:飢飽無度,寒温失調,恣食肥甘,偏嗜五味,不良的飲食習慣等損害健康的因素予以解析。

  食無過飢 “過飢”是指飲食攝入不足,氣血生化之源乏竭,則髒氣虛衰。通過節制飲食,以求保持姣美身材的方法不值得提倡。食無過飽 “過飽”,是指暴飲暴食,損傷脾胃功能,百病叢生。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損傷腸胃,傷及正氣成為傷害健康,引起疾病的重要因素。

《黃帝內經》:千古流傳的健康飲食秘訣!

胃鏡檢查見反流性食管炎

  飲食五味既能養人,又可傷人。人體陰精之化生,源於飲食五味;而飲食過量或五味偏嗜,又會成為損傷五臟陰陽的致病因素。《內經》在多個篇論中論證了五味偏嗜對人體造成的傷害,如“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而揭;多食甘,則骨痛而落。此五味之所傷也”(《素問·五臟生成》)。

  肥美之食可以助人濕熱,熱久傷陰,導致消渴病,並出現瘡瘍疔癤。飲食清淡是有利於人體健康的飲食觀念。如若飲酒太過,則會發生損害健康之“因而大飲則氣逆”(《素問·生氣通天論》)的現象。此之“氣逆”,是指飲酒太過,“慓悍” 的酒性導致人體氣機逆亂,常見有因心氣逆亂,則心慌心悸,甚至胡言亂語(即“酒悖”);肺氣上逆,則氣急喘促;胃氣上逆,則噁心嘔吐;肝氣上逆,輕則頭暈、頭痛,甚至暈厥、昏僕。

  任先生在北京工作,生活節奏快,應酬多,反流性食管炎是發生於食道與胃部連接處的反流性疾病,即胃部或十二指腸內容物直接反流至食管,導致食管發生炎性反應。其致病因素為長期吸煙、飲酒和過度肥胖等。

脾胃虛弱

捏脊療法

“食慾不振、胃脘腹脹滿、

消化不良、面色無華、大便稀溏”

  脾胃虛弱並非指某一種疾病,而是指由於人體脾胃功能失調所導致的一系列症狀,如食慾不振、胃脘腹脹滿、消化不良、面色無華、大便稀溏等。這裏介紹一種調治脾胃虛弱有效的方法──捏脊。捏脊療法從屬於中醫的按摩術,方法簡便,易於操作,無需求助醫生,家人便可為施治。

《黃帝內經》:千古流傳的健康飲食秘訣!

  手法:脱去上衣,使脊背袒露,鬆解腰帶後伏卧在牀或沙發上,兩腿自然平伸,使全身充分放鬆。施術者先用雙手掌在背部自上而下地輕輕揉按兩遍,使肌肉鬆弛。施術者雙手握半拳,拇指伸直,其餘四指半屈狀,以雙手食指的第二節(即中關)貼緊骶尾骨脊柱的兩側,一齊向上推移,在推移過程中,用大拇指捏住推起的皮膚,再鬆開。如此,沿脊柱兩側由下向上邊推邊捏,一直到頸部為止,往復進行3次即可。 捏脊的手法要掌握適度,由輕漸重,以不感覺過分疼痛為標準。捏脊療法最好在晚上臨睡前進行,這樣有利於休息,每日1次,每次10~15分鐘,10次為1個療程。

  有脾胃虛弱症狀的患者實施捏脊療法時不必拘泥於穴位,脊柱兩側是人體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行走的路線,捏脊時使兩條經脈都均勻受力,可起到和臟腑、理氣血、通經絡的作用。此方法尤其適用於小兒以及老人。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497 字。

轉載請註明: 《黃帝內經》:千古流傳的健康飲食秘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