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的父母,對孩子到底應該怎麼管?
在釋放天性和規則管束之間。我們到底該怎麼做?
只要談到散養,肯定繞不開“自由教育”。
法國思想家盧梭,也許不是最早提出要讓孩子自由發展,順應自然本性的人。
但肯定是影響力最大的,在盧梭看來,教育必須遵循自然的要求,順應人的自然本性,反對壓制兒童的個性,束縛兒童的自由。
但是不管怎麼看,這都跟散養沒關係。
也沒有説父母不需要管,只要讓孩子自由成長就行。
所以,不能將散養等同於自然教育。
而很多人卻打着自由教育的牌子,説散養就是好。
結果呢,當孩子在外邊推倒其他孩子時,説他們就是這樣,天性頑皮,還是個孩子。
當孩子説閲讀沒意思,就讓他們去玩手機,只要孩子開心就好,你看他們玩手機時多聽話,多開心。
當孩子對着家裏的老人吼着罵着時,也覺得沒事,孩子只是心情不好,要接受他們的情緒,大人不應該計較。
面對那些才藝課程,孩子想學就學,不想學就停止,反正聽孩子的。
在公共場所大喊大叫,在椅子上蹦躂,甚至腳踢電影院的大屏幕,也覺得這是孩子在探索世界而已,不需要管。
……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常見。
這樣尊重孩子自由,遵循天性的“散養”方式,正在傷害着孩子。
假如你不管孩子,孩子會變成什麼樣子?
有很多父母説,我就不管孩子,讓他自由的玩耍。
每天讓他吃飽喝足,能健康平安地生活下去就行。
其他的一切看天意和他自己的造化。
可最後的結果會是什麼?
今年中考後,有一個親戚説自己腸子都悔青了。
兩夫妻一直在外邊開店,想多掙點錢給孩子將來上學用。
可是兒子讀了中學後就變了,空閒時間只顧着去外邊跟朋友玩、放假就是看電視、玩手機……
根本就沒有主動學習。
自己因為太忙,又覺得不想兒子上學太累,只要他開開心心的就行。
也就沒有管太多。
結果三年過去了,連最普通的高中也沒考上,讀職校更不放心。
因為發現他根本就無法管理自己,再去職校玩手機、交一些不三不四的人,該怎麼辦?
他説自己真的很後悔,為什麼就沒想過去管他一下。
還想着他長大一點就會懂事的,能自己管好自己。
可事實呢?
每個孩子在真正學會自律之前都需要“他律”。
就是説需要父母需要幫孩子走過一段很長的路。
這件事我也是深有同感。
我覺得自己小時候總是被奶奶管着。
當小夥伴們在玩電動、打撲克或者玩其他遊戲時,她會因為勞動時間到了而把我叫回去,然後下地幹活。
我真的很不情願,沒少捱罵捱打。可還是聽她的安排,畢竟我也能幹很多活,她也需要我幫忙。
到了中學,我就能自己先跟她商量,自己來安排幹活的時間和玩耍的時間。
基本都是聽我的,不再被她催着喊着。
當然,我並不提倡對孩子打罵來讓他們聽話。
而是覺得,在孩子自律之前,父母需要管。
還有很多孩子學圍棋或者樂器,就因為看到有趣就會想去學。
可結果發現學起來並不是那麼輕鬆。
就想打退堂鼓了,想方設法説自己不學了。
這時,有的父母也會放棄,不學就不學。
隨着孩子的性子,聽孩子的。
其實,從孩子小的時候開始,不管是閲讀還是運動,或者學哪一門才藝。
真的要做好,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
小小魚養成閲讀習慣之前,我們幾乎三四年裏天天陪他閲讀。
如果真的讓他們自己翻一本書,説不好看就不看。
然後就算了。
那這個孩子是不會愛上閲讀的。
孩子的控制力、注意力都比較差。
所以更需要父母的引導,一旦養成了習慣,並且讓他們嚐到了堅持的甜頭後。
就不會再輕易説放棄。
如果孩子從兩三歲到10歲,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下子學這個一下子學那個。
這個孩子就很難靜下心來做好一件事。
而這背後,往往是缺乏了父母管教的關鍵一環。
那些不顧不管的孩子,並不是真正自由的孩子,而僅僅是藐視規則、行為放縱而已。
你看到他們看上去好像自由自在,散漫任性。
這樣就是最好的成長狀態嗎?
老家的一位中學老師説他教的幾個學生,家裏從來不管,學校管不住。
天天騎着摩托車在操場上轉,轟鳴的聲音響遍學校。
聚在一起抽煙、打架,對看不慣的同學拳打腳踢,對老師的勸説置之不理。
後來有一個孩子還沒畢業,就在一場羣架被砍成了重傷。
後來還被警察帶去調查了很久。
他們覺得自己很酷,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
甚至很多同齡孩子都羨慕這種生活。
可一旦進入社會,他們拿什麼來立足?
父母也一直提心吊膽地生活着。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什麼該管,什麼不要管。
我們無法細緻到每一點,但是也要有一個大的方向。
大方向對了,就不會有問題。
對孩子而言,應該是:有心靈的自由,在行為上,能考慮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