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小朋友圈”最狠的一句話,孩子一聽就着急,此時寶媽需要這麼做

由 司徒元基 發佈於 健康

“本文由媽媽力育兒原創,歡迎大家評論、分享”

大人有大人的社交圈,孩子也有孩子的社交圈,孩子在他們的社交圈裏也會有各種的“小套路”,寶媽又知道多少呢?

“不跟你玩了”,孩子一聽就着急,是什麼讓這句話變得這麼厲害

小敏的女兒現在正在上幼兒園中班,平時在家裏就是小霸王,可讓小敏沒想女兒在幼兒園居然成了別人的小跟班。

原來小敏女兒有一套特別喜歡的蠟筆,平時都不捨得帶到幼兒園,有一天女兒將蠟筆帶到了幼兒園,而且當天還沒有帶回來。

後來小敏問女兒蠟筆哪去了,女兒支支吾吾説蠟筆送人了。這套蠟筆雖然不是特別貴重,但一直是女兒最喜歡的。

小敏好奇送了誰,後來在套女兒話的時候才知道,女兒是將蠟筆送給同班的小夥伴,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位小夥伴跟女兒説,不跟她玩了!

平時家中的小霸王,到了幼兒園竟然會拿自己最喜歡的東西討好別人,這真的讓小敏覺得難以相信,小敏真想問女兒:難道對方跟你玩就這麼重要嗎?

分析

正在上幼兒園的小朋友,平時和小夥伴一起玩耍,最害怕聽到的一句話肯定是“不跟你玩了”。

這句話“殺傷力”有多大寶媽肯定深有體會,簡直就是“小朋友圈”最狠的一句話,這句話有時候比寶媽的批評,還會要讓孩子們着急、害怕。

只要能讓對方滿意,孩子會變得“唯命是從”,什麼零食玩具統統給對方也不覺得心疼,那麼是什麼讓孩子變得如此“卑微”呢?

這其中的真正原因是因為孩子進入了人際交往敏感期。孩子在2~5歲的時候就已經進入了人際交往敏感期

孩子進入人際交往敏感期

1. 和別的小夥伴玩耍是剛性需求

在這個階段中,孩子想要跟小夥伴玩耍的需求會特別強烈,剛開始孩子會進行一對一的交換,交換玩具、交換食物,交換的過程中他們的小夥伴會從多個變成一兩個。

而且這個時候能和別的小夥伴玩耍,是所有孩子的剛性需要,所以能不能和其他小朋友玩耍,將會成為孩子們之間攀比的一項,所以我們以為的“玩”其實不是真的玩。

2. 在別的小夥伴身上尋求認同感

孩子是需要從別人身上獲取認同感,剛開始可能是從父母這尋找,他們會看重父母的表揚。

但隨着一天天長大,他們接觸的人越來越多,他們就會從其他人身上尋求認同感,可能是同齡朋友,可能是老師的評價,這也是孩子成長中的必經之路。

所以當其他小夥伴和孩子説“不跟你玩了”,孩子失去了別人的認同感,就會覺得這是自己的問題,就會變得着急、害怕。

所以孩子就會急於表現自己,就會開始討好小夥伴,比如將自己喜歡的零食給小夥伴,將自己心愛的玩具給小夥伴,只求小夥伴能收回那句話。

因此在“小朋友圈”最狠的一句話,非“不跟你玩了”這句話莫屬!

3. 被動的人容易成為討好型人格

如果孩子成為比較被動的這一方嗎,總是被“不跟你玩了”控制,那麼寶媽就需要注意了。如果長時間如此,孩子很容易成為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通常不會拒絕別人,總是在意別人的看法,很難活成真正自己,這樣的人格會讓孩子非常累的,所以一旦孩子出現這樣情況,我們一定要及時糾正。

遇到這樣的情況,寶媽如何處理

當孩子遇到這樣的問題,作為家長我們雖然不可干預過多,但我們可以引導孩子早會選擇權,讓孩子知道自己也可以按照心意做出選擇。這樣可以避免繼續被動下去

因此我們需要問清楚孩子,是否真的想跟這個小夥伴玩,如果不想跟他玩,我們就不需要在意他的想法,如果還想和他玩,我們就再找方法和他和好。

不管孩子做出如何選擇,我們都應該告訴他不要被別人的話語所左右,堅持自己的想法,堅持做真實的自己,相信在寶媽的慢慢引導下,孩子可以避免成為討好型人格。

媽媽力育兒寄語

我們總説孩子的世界很單純很簡單,但其實孩子的世界也是有一定的規則,作為家長我們雖然不能過於干預,但是我們可以正確引導,讓孩子尊重自己的內心,這也是非常重要的。

討論話題

你的孩子也會因為小夥伴的一句話變得患得患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