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的“拔苗助長”式教育,會導致孩子叛逆,勿以好惡來制約孩子
小佳從很小就開始“自立”,平時父母就算在家裏,只要是她能做的事,都要交給她做。
有時學習起來太忙,沒時間做家務,父母還會振振有詞地數落她:“你現在做的這點事才算什麼啊,想當初我們小的時候,撿柴火、割豬草哪樣不做?”
還説:“我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都可以幫襯家裏了,你天天就寫個作業還喊累。”
除此以外,父母在穿着、娛樂等方面,也時時刻刻讓小佳去“比肩”他們當年。
例如:“別老愛穿些講究花樣的,我們那時能穿到不打補丁的就很滿足了。”、“怎麼你老是要出去玩,以前的好女孩都不愛隨便亂走”……
小佳十分厭煩他們的這些説辭,心想現在都什麼年代了,還拿那些老舊標準來要求她。
在父母的眼裏,只有他們覺得好的東西才是對的,他們覺得不好的東西就不對,完全不站在如今的這個時代、和孩子真正的需求上來考慮。
時間久了,小佳對父母怨言頗多,雖然沒有直接説出,但在一些行動上,還是堅持了自我的風格。
這樣的做法讓父母覺得小佳十分不聽教導、叛逆,直説她越長大越不懂事。而小佳也不願在父母面前多做解釋,因為她認為父母根本就不會理解。
就這樣,父母雖然是站在為孩子好的立場上,希望孩子能自立或者堅強,卻忘了最重要的外在因素——時代不同了。
如上述故事中的小佳一家,父母只認為現在的孩子不像以前那樣,可以能幹地去幫做家務,卻忘了現在的孩子學習任務之多,也並不輕鬆。
當父母們用錯了方法,不看實際情況地“拔苗助長”,最後只能適得其反,激起孩子的叛逆,導致親子之間的關係變得越來越疏遠。
父母以自己的好惡來制約孩子的現象有哪些?
《中毒的父母》一書中寫道:
控制,不一定是一個貶義詞。如果一個母親約束一個剛剛學步的孩子,不讓他跑到大街上去,我們不能管她叫過度控制孩子的人,而是説她謹慎。如果這位母親在十年後當孩子完全可以獨自過馬路時還這樣約束他,那麼合理的控制便變成了過度的約束了。”
1)認為孩子的思想必須和自己統一
當孩子跟家長的言行與想法有不一樣時,家長就認為錯在孩子方。從而盲目地將自己“過來人的經驗”輸送給孩子,希望孩子能一如既往地按照他們的想法來行事。面對孩子“突然變了”的這種情況,家長從不反思自己身上會出現的原因。
2)站在自己的喜惡立場來規束孩子的物質需求
孩子所認可和喜愛的品牌或物品,得不到家長的認可。家長不考慮其他,只用一句“不實用”來否定。習慣站在自己的喜惡立場來挑選物品,用自己的價值觀來衡量孩子的,如果孩子有所反對,那麼就認為孩子不該有“愛打扮愛時尚”的思想。
3)過度干涉孩子想要追求的
孩子將來想做什麼工作、過什麼樣的生活,家長都要孩子按照自己認為安穩或可靠的方向去追求。如果孩子所喜歡的追求不是家長中意的,那麼家長就會搬出老調陳詞,以“過來人的經驗”來説教孩子,直到孩子的想法能變得如自己的願。
過於專制用自己的思想來制約孩子會導致什麼?
1)導致孩子叛逆
列夫托爾斯泰在《復活》中寫道:“人好比河流:所有河裏的水都一樣。可是每一條河都是有的地方狹窄,有的地方寬廣,有的地方湍急,有的地方平緩,有的地方清澈,有的地方渾濁,有的地方冰涼,有的地方温暖。”
孩子也如此,他們都有着各自性格與天賦,不願輕易被框在同樣的框架裏。家長過度的制約,會讓孩子產生反感的心理,從而激起孩子的叛逆。
2)破壞親子之間的關係
在孩子有自己一定的想法與行動力後,家長還對孩子的喜惡不停的指手畫腳,讓孩子依照自己所想的來成長,這其實是家長對孩子不夠信任的一種表現。親子間的信任對親子之間的感情維繫十分重要,過度的不信任是傷害感情的利刃。
家長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什麼?
1)跟進當下的環境,適當鞭策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對孩子的教導與鞭策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家長們要學着跟進當下的環境,不要總以過去的眼光來看待現在的孩子。在面對孩子的事情上,多相信孩子的選擇,對孩子進行合適的鞭策。
2)尊重孩子的想法
孩子一天天地長大,也一天天地在學習着不同的事物,對待生活的方式與體驗也有着自己的想法。家長不要覺得孩子就只是孩子,不算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從而忽視孩子正當該有的想法。家長要學着尊重孩子想法,在遇到分歧時,儘可能地去與孩子溝通,瞭解孩子的想法,不要做專橫的家長。
3)把命令變成參與
家長對待孩子,不要只知道命令,而是應該多去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參與到其中去。家長要試着去理解孩子在看待事物時的想法,讓孩子在成長中有家長在一旁的穩固的安心感,而不是被命令催促的憂慮感。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父母的一片苦心相信孩子是可以理解的,但父母若在教育中用錯了方法,就會導致親子雙方都難受。多與孩子溝通,理解孩子,少一點專制,與孩子互相成長,才能成就更好的親子關係。
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見解和看法。
PS: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