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兵河:醫學創新應重視學科交叉人才的培養
中新網2月17日電(中新財經 左雨晴) “腫瘤內科毫無疑問是腫瘤治療今後發展一個重要的方向。”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腫瘤質控中心乳腺癌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教授徐兵河向中新財經表示。
隨着中國醫學領域技術的不斷髮展和創新,國產創新藥的研發以及加速審批上市,腫瘤內科治療效果顯著,更多腫瘤患者的生命被延長甚至挽救。
國產創新藥審批加速 意味着什麼?
在公眾的傳統認知中,“癌症”等同於“絕症”,不少人“談癌色變”。其中,乳腺癌自2020年起正式取代肺癌成為全球第一大癌症,也成為中國女性發病率第一位的惡性腫瘤。加快研發能夠有效治療乳腺癌的藥物,成為腫瘤治療領域的共識。
近年來,國家層面出台了一系列舉措促進國產創新藥的研發,並加速了審批上市。而帶頭研發乳腺癌靶向藥馬來酸吡咯替尼片的徐兵河,成為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吡咯替尼”是中國首個獲批的國產原研創新藥物“HER-2”小分子抑制劑,用於治療復發或轉移性乳腺癌,打破了“HER-2”靶點被進口藥長期壟斷的局面,開創了臨牀試驗快速審批上市的先河。
徐兵河向中新財經表示,HER-2基因是導致乳腺癌細胞快速增長、更易轉移的關鍵基因。針對該基因研發的靶向治療藥曲妥珠單抗,不僅大大提高了乳腺癌的治療效果,也帶動肺癌、胃癌、腸癌、腎癌、血液系統腫瘤等進入了靶向治療的時代。21世紀初,曲妥珠單抗進入國內,20多年來,一直沒有國產藥物能代替它。
“我們與國內公司合作開發了小分子靶向藥吡咯替尼。與大分子藥相比,小分子藥可以進入細胞內,抑制信號的傳導途徑。”徐兵河表示。
據徐兵河介紹,吡咯替尼的Ⅰ期、Ⅱ期研究均登上國際知名期刊《臨牀腫瘤學雜誌》(簡稱JCO)。基於吡咯替尼上述兩期臨牀試驗結果的出色表現,2018年,通過優先審評審批程序,國家藥監局有條件批准吡咯替尼上市。
“上市時間提前了至少三年以上,這意味着更多的乳腺癌患者能被惠及。”他説。
學科交叉、醫工融合受重視 有哪些建議?
國產創新藥的研發離不開技術與人才的支持,如今,學科交叉、醫工融合正在成為生命科技取得革命性突破的方向。
徐兵河指出,醫學中的很多重大突破,僅靠單一學科很難做到,因此,複合型高層次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例如新藥的研發,新型藥物的遞送系統可能涉及到材料學領域。手術機器人的研發也是如此,既要懂機械,又要懂醫學,還有其他交叉學科的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
徐兵河建議,國內相關領域和有關部門今後應更多地開展協同指導,牽頭為相關領域的專家提供研究與交流的平台。“在交流的過程中碰撞出火花,這樣才有利於出現突破性成果。”
例如,着眼於學科發展的大趨勢,中國科協於2015年推動成立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助力‘健康中國’建設,服務全民健康需求,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近年來在促進學科間交叉融合和協同創新、加強產學研用相結合等方面均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徐兵河説。
此外,徐兵河強調,基礎學科研究的痛點同樣亟需解決。“一些藥物創新為什麼做得不好,其實是因為對基礎研究做得不好。一些新的靶點和基因被國外發現後申請專利,國內在這個領域就很難發展。因此沒有基礎科學的突破,在應用科學方面也很難取得突破。”他表示,基礎研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要靜下心來做研究,才能夠取得突破。
“科創中國”榜單公佈 哪些領域被關注?
為激發創新引領的跨界合作活力,打造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風向標,深化“科創中國”建設,中國科協於2020年設立了“科創中國”系列榜單。近日,“科創中國”先導技術榜單公佈,25項生物醫藥領域創新技術上榜。
據瞭解,今年生物醫藥領域徵集的項目主要聚焦中藥及中成藥、化學藥、生物藥及生物製品、生物醫用材料、醫療器械及裝備、生物信息技術等領域。
徐兵河表示,在本次榜單中,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新型膽固醇吸收抑制劑海博麥布的開發技術與應用”。“高脂血症、高膽固醇血癥是國內臨牀上發病人數非常多的疾病,膽固醇增高後還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因此是臨牀上非常重要的問題。本項目中的膽固醇吸收抑制劑,是計算機和人工智能技術,以及濕法造粒製藥技術等相結合,設計製造出的新型藥物。通過抑制膽固醇的吸收來進行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病的防治,我覺得這個技術應該是比較好的一個技術,也打破了國外長期壟斷的局面。”他説。
此外,中藥的生物合成技術也引起了徐兵河的關注。“過去都是採用複方製劑,現在新的生物合成技術能夠進一步發掘中藥的有效成分。”
徐兵河指出,“科創中國”先導技術榜單體現了中國生物醫藥技術的進步,他也期待未來有更多藥物和技術方面顛覆性的研究創新能夠榜上有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