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小兒腹瀉,幫助寶寶健康成長
小兒腹瀉,或稱腹瀉病,是一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的消化道綜合徵。六個月到兩歲嬰幼兒發病率高,兒童腹瀉發生率和死亡率高,給家庭和社會造成極大影響。
兒童腹瀉病的分類生理性腹瀉VS病理性腹瀉。生理性腹瀉多見於六個月以內嬰兒生後不久腹瀉,除大便次數增多外,無其他症狀,食慾好不影響生長髮育,添加輔食後大便正常。病理性腹瀉按病程分:急性(二週以內)、遷延性(二週至兩個月)、慢性(>兩個月)。按病因分感染性(病毒性、細菌性)和非感染性(飲食、過敏)。按病情分輕型和重型。
腹瀉患兒病因複雜,因不同年齡階段和生活環境而異。
小兒腹瀉如果不加以控制會進一步發展成為慢性腹瀉。對慢性腹瀉病患兒腸黏膜活檢結果表明,慢性腹瀉病的產生更多的取決於腸黏膜損害的程度與範圍。小腸黏膜修復激素受損使腹瀉遷延慢性化,進而通過多種機制共同導致慢性腹瀉,病患兒會發生營養不良。兒童慢性腹瀉病/遷延性腹瀉病與營養不良形成惡性循環。腹瀉病患兒病程遷延、慢性化引發營養不良:①蛋白質吸收減少,低蛋白血癥,增加感染風險。②微量元素與維生素吸收不足,缺鐵性貧血,生長髮育受損。③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不足,能量不足,生長髮育受限。營養不良發生後,繼而又會出現:①影響機體免疫力。②貧血。③影響生長髮育。④增加腹瀉不良預後風險。
小兒腹瀉與營養密不可分,相互作用。所以營養支持有助於改善慢性腹瀉病患兒預後。在慢性腹瀉病的治療過程中,腸內及腸外營養治療可有效改善營養狀況,緩解腹瀉症狀。針對腹瀉後存在營養不良的問題,應採取正確的營養支持策略。目標一,幫助腹瀉病患兒達到理想的營養狀態,滿足其正常生長和追趕性生長兩方面的需求。目標二,關注兒童腹瀉階段的營養代謝穩態發展與恢復階段的營養補充。避免影響患兒生長髮育。
不同腹瀉機制下的營養支持策略
①糖源性腹瀉。以乳糖不耐受最多見,治療宜採用去雙糖飲食。可採用免(低)乳糖配方奶。
②慢性/遷徙性腹瀉。此類患者常伴腸黏膜損傷、吸收不良綜合徵,推薦應用要素飲食的腸內營養支持治療。
③過敏性腹瀉。以牛奶過敏較常見,避免食用過敏食物,採用口服脱敏餵養法,不限制已經耐受的食物。深度水解蛋白奶粉可有效促進過敏性腹瀉病患兒生長髮育。
④ 重症腹瀉。佔少數,往往不能耐受口服營養物質伴有重度營養不良及低蛋白血癥,可採用全腸外營養。
腸內營養支持有助於消化系統生理功能的恢復與維持。①保護黏膜機械屏障。②促進消化功能。③保護粘膜免疫屏障。④保持黏膜生物屏障。⑤保持黏膜化學屏障。⑥降低併發症風險。
腸內營養支持的方式:
①腸內營養經口服途徑,無技術難度,併發症極少。
②如果患兒胃腸道功能存在,當無法通過口服補充時,應選擇管飼餵養。
③鼻胃管可能發生移位,壓迫鼻腔黏膜,造成鼻粘膜充血或糜爛。
④造口置管常見的併發症,如管道移位和阻塞。導管移位導致的腸穿孔是空腸餵養的最嚴重併發症。
對待小兒腹瀉,要及時發現、儘早干預,避免出現營養不良;對待已發生的腹瀉,要積極配合治療,降低對兒童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