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1歲多就已經會自己走路了,但是經常能在大街上看到一個2歲多的孩子要媽媽抱着走,媽媽不想抱抱抱就哭,為此不少的媽媽發過脾氣。寶寶明明會走路卻總是要媽媽抱,是為什麼呢?
其實,在寶寶3歲之前,要儘可能地多給寶寶擁抱,他想要多少擁抱就給多少。
心理學指出,寶寶3歲之前,在心理上和媽媽是一個共生體。雖然寶寶和媽媽相連的臍帶在出生的時刻被分離了,但是心理上的臍帶要到3歲左右才能被剪斷。
在這個時間內,寶寶會一直享受爸爸媽媽給他們的安全感,尤其是媽媽。而擁抱,是最直接的讓寶寶感受到爸爸媽媽給寶寶帶來安全感的行為。
寶寶來到這個世界上後,擁抱是媽媽能為寶寶做的第一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擁抱是對寶寶的回應,也是對寶寶的信任。所以媽媽如果多抱抱寶寶,寶寶就可能不會無理取鬧,那些哭着喊着要抱抱的寶寶,其實是在向媽媽索取愛、尋求媽媽的關注。畢竟,吃飽了飯的孩子是不會喊餓的。
最怕就是寶寶知道媽媽是故意不抱自己的,因為這樣寶寶就會不禁懷疑媽媽是不是不愛他了。甚至在寶寶的心理發育過程會留下陰影,在寶寶長大後很久都會留下很多影響。
曾經十分流行哭聲免疫法,就是讓孩子在睡覺的時候自己一個人待著,哪怕孩子哭也不去管他,久而久之孩子就自己“免疫”了哭,能自己睡覺了。可是這種方法,在孩子一歲半的時候又會反覆,睡着了之後又會醒一次,哭着拍手求抱抱,發現沒人理他之後只好自己再哭着睡着。媽媽此時是在冷漠的看着孩子?還是傷心的自責?這種行為對於媽媽來説無疑是一種煎熬,甚至只能期盼着孩子長大了之後不會去記得這些哭泣的夜晚。
對於小小的寶寶來説,沒有回應,沒有肢體的安撫,就等於被遺棄。
寶寶如果被滿足他就不會哭鬧,當他還是一個寶寶的時候,他是完全不懂得用行為去要挾爸爸媽媽的。哭鬧是他的本能,是他需要這樣一種方式被關注。而安撫寶寶最好的方法就是撫摸和擁抱,那樣會讓他感到安全、很快樂。
有研究表明每一塊五分錢硬幣大小的皮膚上,就有1000多個神經末梢。如果長時間得不到觸碰,皮膚就會呈現出一種飢渴的狀態。
那些從小沒有得到滿足的寶寶,長大了可能留有後遺症。
爸爸媽媽對寶寶皮膚的觸碰,對寶寶而言就是一種愛的直接表達。這種皮膚上的愛,不是無關緊要,反而是寶寶成長過程中非常非常重要的養料。
擁抱可以拉近寶寶與爸爸媽媽之間的距離,寶寶會通過擁抱來判斷你是否在乎和喜歡自己。所以不要去在乎那麼多條條框框,敞開胸懷,盡情用寶寶你的寶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