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跟寶寶講道理,是三流父母的做法,聰明家長會用這些方式化解矛盾

由 鍾離綺琴 發佈於 健康

在與人發生矛盾的時候,我們一直講究“以理服人”,但是這個講述對象是有一定界定的,例如説小孩子就是個特殊的存在。

不過,很多家長在遇到寶寶做錯事的時候,總是喜歡和其講大道理,認為這樣就能給小朋友心中埋下聽話懂事的“種子”,但父母到最後卻會發現,孩子的所作所為總會偏離自己預設的路線。

所以説,跟寶寶一味地講道理,其實是三流父母的做法,聰明的家長則會用其他方式來化解與小朋友之間的矛盾。而這一觀念也與李玫瑾教授的建議不謀而合。

李玫瑾教授認為:家長要避免和孩子掏心掏肺的講大道理

小王的孩子今年已經五歲了,小王一直很認真地在呵護着孩子,凡事都會盡可能地照顧孩子的情緒。

因此,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小王也是先會去選擇和其講道理,讓孩子明白什麼是自己該做的,什麼是自己不該做的。而在講道理過後,小王也還是會發揮出偉大的母愛,對孩子安慰有加。

可時間一長,小王發現自己和孩子講過的道理似乎全都隨風而去了,甚至孩子還變得愈加逆反,一點也不聽話,脾氣也越來越大。

小王曾一度陷入了深的疑慮當中,為什麼自己這麼細心地呵護着孩子,得到的還是如此的結果,到底是自己哪裏做錯了呢?

對於像小王這樣的家長的疑問,李玫瑾教授在一檔教育訪談類節目中談到:父母過於溺愛會讓孩子喪失底線,而沒有懲戒的教育方式,也無法幫孩子樹立起“敬”和“畏”,因此家長要避免和孩子掏心掏肺的講大道理才行。

事實上,只是一味跟寶寶講大道理,是低層次父母才做的事

許多父母習慣於和孩子講道理,但是一味地講道理,並不會一直受用,其實跟寶寶講道理,是三流父母的做法。

當然,我們不是説這種方式不好,而是不適合學齡前的孩子,畢竟學齡前的孩子不懂這些深邃的內容,因此便屬於一種“無效教育”。

▼孩子理解能力有限,大道理晦澀難懂他們很難理解

理解能力和孩子的成長是呈正比例關係的,在其還小的時候,他們的理解能力有限,只能停留在基礎的交流中。

大人對其講的高深道理,對他們來説就是晦澀難懂的,他們聽不明白父母還在一直地講,所以反感很正常。

▼家長口中冗長的大道理,無法讓孩子提起興致

家長是成年人,成年人的思維是小孩子不能企及的,我們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還是要以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

口中的那種冗長的大道理既讓孩子無法接受,又讓孩子提不起興致,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對這種模式的溝通越來越無感,甚至還是厭惡家長和自己交流。

▼父母經常講的大道理,在孩子耳朵裏無異於嘮叨

雖然我們家長是好心,我們家長也想幫助孩子快點成長,可這樣的交流對於孩子來講就是和嘮叨一樣的,想讓孩子達到平和的態度更是難上加難。

一般聰明家長大多都會用這些方式化解矛盾

如果我們是足夠聰明的家長,一定會選擇一種合適的方式來化解彼此之間的矛盾,讓孩子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成長,因此“三管兩不管”的育兒方式反倒更合適。

三管:

①在觸及到底線問題時,嚴厲管束

不管任何事情,家長都要給孩子設立一個底線,並且明確地告訴孩子,一旦孩子觸及到這方面,家長就要態度明確,嚴格管束。

不要依舊無底線地去包容孩子,這樣只是在害孩子,而並不是在幫助孩子成長,等到其再大一點,他們就會沒有任何底線可言。

②在不懂得尊重他人的時候進行管教

尊重他人是每個人應該具有的良好品質,從孩子階段就要注重,如果家長髮現孩子對他人不尊重,也要及時進行管教,而不是照常護着孩子。

③在孩子逃避責任時及時管教

只有擁有良好責任感的人才可以橫亙於社會,擁有一番立足之地,並得到大家的認可,家長要好好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若發現孩子一樣逃避責任的行為表現,一定要及時叫停,告訴他們其中的道理,或者説該如何去做。

兩不管:

①“吃一塹長一智”,當孩子碰壁後家長別急着管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只有吃過虧才能長教訓,只有長教訓,人生閲歷才會愈加的豐富,自己也能成長的更快。

因此當孩子碰壁後,家長不要太着急,而是要先以理智的眼光來看待問題,而後再決定適不適合伸出援手。

②孩子能夠自主完成的事情父母儘量放手不管

對於還早呢能夠自己獨立完成的事情,或者説應該自己完成的事情,父母一定要給其空間去發揮,不要摻和太多,讓孩子失去鍛鍊自己的機會。

育兒就像放風箏,張弛有度才能讓孩子飛得更遠

育兒的過程就像是放風箏一樣,我們對其控制的程度要張弛有度,有松有緊才可以讓孩子更好地翱翔於天際,實現完美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