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手爸媽的眼中,寶寶的吃喝拉撒是頭等大事。特別是處於新生兒期的寶寶,發育比較快,幾乎每天一個樣。新手爸媽在寶寶“吃”的方面,就本着“寧多勿少”的原則,總想讓寶寶吃得多、長得好。但寶寶的脾胃比較弱,吃得多容易出現“積食”的現象。
案例
茜茜是一位新手媽媽,寶寶剛出生十幾天。她在醫生的建議下,進行母乳餵養。寶寶出生後,每天都是吃了睡,睡了吃,比較容易餵養。
最近幾天,茜茜發現寶寶吃奶的量減少了,而且很容易嗆奶、溢奶。寶寶每天都處於昏昏欲睡的狀態,讓茜茜非常擔心。
她帶寶寶去新生兒科檢查,醫生説是過度餵養的原因,寶寶積食了。
新手爸媽在寶寶的餵養方面,缺乏經驗,很難掌握準確的“投食”量。對於寶寶發出的一些“吃飽了”的信號,新手爸媽也難以發現。若是寶寶吃得過多,就會造成腸胃不消化,會影響寶寶腸胃的正常發育。
寶寶出現這四個動作,説明寶寶已經吃飽了,不能再餵了
1、自己推開奶瓶、吐出乳頭
不管孩子是喝配方奶,還是吃母乳,在寶寶飢餓時,寶寶吃奶都比較積極,表現較為興奮,會用小手緊緊攥住媽媽的衣服,吮吸奶水或乳汁也會比較急切。
若是寶寶吃飽了,就會主動推開奶瓶。若是母乳餵養,寶寶就會吐出乳頭,把臉扭向一邊,不願意再吃了。這就是寶寶“吃飽了”最為直觀的表現。
2、眼睛半睜,昏昏欲睡
新生兒出生以後,基本上就是睡了吃、吃了睡,一天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一般到寶寶半歲以後,睡眠時間才會減少。
若是新生兒吃得比較飽,睏意隨之而至,進入眼睛半睜、昏昏欲睡的狀態,看着似睡非睡,其實寶寶已經睡着了。寶寶在吃飽後入睡,有利於寶寶的成長和健康發育。
3、吃奶速度減慢,吃奶熱情降低
寶寶飢餓時,吃奶比較快,吸吮和吞嚥奶水時,表現較為急切,媽媽甚至可以聽到寶寶“咕嘟、咕嘟”的吞嚥聲,寶寶吃奶時特別專注。
當寶寶吃飽以後,吸吮的速度會變慢,也沒有之前急切了。寶寶的注意力無法集中,可能會不停地扭來扭去,就説明寶寶吃好了,媽媽可以不再餵奶了。
4、出現吐奶、漾奶的現象
月齡較小的寶寶,在吃奶時,非常容易出現吐奶、漾奶的現象,這種情況較為常見。因為寶寶的腸胃發育並不完善,食道也比較平,若是吃奶過多,加重了腸胃負擔,奶水就會迴流,進入食道內。在寶寶吃飽後,身體發生搖晃,就很容易出現打嗝、吐奶、漾奶的的情況。
若是寶寶出現上述肢體動作,就説明寶寶吃飽了,不能再餵了,否則會傷害寶寶的脾胃。因為寶寶的脾胃非常脆弱,若是過度餵養,寶寶可能會消化不良、積食,還有可能出現腹瀉的情況,會給寶寶的腸胃系統造成負擔,影響腸胃系統發育,嚴重時還會對大腦發育造成阻礙。
新手爸媽通過這幾項指標也可以觀察寶寶有沒有吃飽
1、體重增長變化
寶寶在新生兒期的體重增長變化比較大。在前三個月,寶寶一個月體重增長在800克左右,在三個月到一歲時,寶寶一個月體重增長在500克左右。
若是未能達到這個標準,寶寶體重增長較慢,體重較輕,説明寶寶發育較為緩慢,可能存在腸胃消化或者奶水不足、餵養量不夠等問題,寶寶平時可能沒有吃飽。
2、排便次數
新生兒出生後,在前三天內,胎便就會排乾淨,寶寶的排便次數逐漸會穩定下來。寶寶每天至少排便四至六次左右,大便色澤為黃色。
若是母乳餵養,寶寶的排便次數要多一些,每天要超過六次,説明寶寶是吃飽的狀態。若是母乳寶寶的排便次數在六次以下,就説明寶寶沒有吃飽,或者是奶水質量不高,比如奶水較少、奶水營養不足等等。
寶寶是否吃飽,可以觀察寶寶吃奶前後的動作,也可以觀察寶寶的日常變化,通過一些指標進行判斷。
新手爸媽在餵養寶寶時,更需要耐心和細心,還要多學習一些育兒知識,科學餵養寶寶,避免出現過度餵養的情況。否則,寶寶腸胃吸收不好,容易導致寶寶出現消化不良或者積食,就會影響寶寶的身體健康和正常發育。